开展基本培训,是党中央着眼于高质量教育培训干部、高水平服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而部署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县级党校作为全国党校系统中基数最庞大、地处最基层、培训对象最广泛的一级干部教育培训阵地,在全面贯彻基本培训工作决策部署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县级党校开展好基本培训的重要意义
(一)彰显“党校姓党”的政治属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明确提出“健全常态化培训特别是基本培训机制”,中组部、中央党校联合下发《关于规范地方党校(行政学院)基本培训班次和课程设置的通知》对基本培训的班次和课程设置进行规范。省委十五届五次全会通过的《实施意见》明确要求“完善基本培训机制”,并将“建立健全基本培训机制”列入“牵一发动全身重大改革项目”。从中央到省委对基本培训高度重视,县级党校理应见行动、抓落实,以“党校姓党”的高度政治责任感使基本培训在基层落地见效。
(二)履行“为党育才”的使命担当。党校是党组织教育培训党员领导干部的学校,“为党育才”是党校的重要政治使命,从基本培训对象规模来看,省、市一级党校承担着“关键少数”的教育培训任务,而县一级党校承担着以基层领导干部和党员等为主“绝大多数”的教育培训任务,数量庞大、任务繁重、县级党校能否将基本培训这项重大政治任务落实好,关乎党中央部署基本培训的初衷和目的能否不折不扣地实现,责任重大。县级党校必须紧紧围绕基本培训要求,以高度自觉的历史使命感扛起“为党育才”的责任担当。
(三)贯彻“质量立校”的现实要求。面对基本培训全覆盖、高标准、系统性的要求,县级党校在党校建设、培训组织、师资培育、教学管理等方面的不足进一步凸显。对于县级党校来说,开展基本培训意味着必须加快“教研咨宣育一体化”建设,提升教师能力水平和课程质量,必须深化教学改革,打破思维定势,与时俱进创新干部教育培训新方法新模式,必须全面落实从严治学要求,调整现有教学管理和后勤保障运行模式。县级党校一定要牢牢抓住开展基本培训的契机,发挥其牵引和倒逼作用,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贯彻落实好“质量立校”原则,推动自身更高质量的发展。
二、县级党校基本培训提质增效的四明山探索
自基本培训提出以来,省委党校四明山分校(余姚市委党校)始终紧紧围绕县级党校在开展基本培训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痛点难点问题,积极探索破题化解之策。
(一)统筹“校内+校外”办学资源,着力破解学校规模小和学员数量多的矛盾。县级党校承担了“绝大多数”基本培训对象的培训任务。培训对象人数多、覆盖面广与县级党校规模小、承接能力有限的矛盾较为突出。为破解这一矛盾,切实做到“应训尽训”,省委党校四明山分校(余姚市委党校)积极统筹“校内+校外”办学资源,着力构建“1+N”的基本培训阵地矩阵。一是最大限度用好校内“1”个主阵地。由市委组织部牵头对全市基本培训对象进行排摸测算,在市级层面谋划“姚江学堂”“姚商学堂”“姚创学堂”“姚匠学堂”4大学堂,将应训对象分类纳入相应班次,切实避免漏训和重复调训,全年拟开设班次104个,培训学员近2.2万人次,其中市级主体班次和市直单位班次69个,调训学员1.34万人次。针对市委党校承办班次和调训学员数量分别增加5个和1300人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加强党校承办班次的计划性,计划办班时间由原来精确到月改为精确到日,且不得随意变更计划办班时间,使市委党校能最大限度承载尽可能多的基本培训班次,切实发挥市委党校主阵地作用。二是最大程度办好校外“N”个分阵地。始终将乡镇(街道)党校和行业系统党校作为提升基本培训承载能力的重要阵地,定期更新供课清单,指导乡镇(街道)党校和行业系统党校规范办学,发挥其兜底保障作用。2025年以来,由组织部常务副部长、党校常务副校长共同带队,对全市21个乡镇(街道)党校进行走访调研指导,并组织召开行业系统党校会商会,逐步构建起“县级党校—乡镇(街道)党校—村(社区)教学点”“县级党校—行业系统党校—行业系统党校教学点”等多元阵地矩阵,已安排7名党校教师赴乡镇(街道)党校和行业系统党校为基本培训班次授课35场次。针对基层党组织书记、党员、职级公务员等面广量大、工学矛盾突出的对象,探索尝试县级党校办示范班,乡镇(街道)党校、行业系统党校对标执行的模式。
(二)用好“蓄力+借力”两种模式,着力破解应授尽授和课程体系不健全的矛盾。对标《关于印发2025年春季学期地方党校(行政学院)相关班次基本课程的通知》要求,县级党校普遍存在师资数量不多、能力水平不高、学科门类不全等问题,造成课程体系不健全,无法涵盖基本培训理论教育、党性教育和履职能力教育三大类核心课程。为破解这一矛盾,真正实现“应授尽授”,省委党校四明山分校(余姚市委党校)紧紧将“蓄力+借力”两种模式相结合,着力构建以我为主,以上级党校优秀课程为重要补充的基本培训课程体系。一是注重师资培育和特色彰显,做好自身“蓄力”文章。积极发挥省委党校分校、干部学院分校区的体制机制优势,常态化选派教师赴上级党校访学锻炼,用好宁波党校市县党校共同体建设、学科建设、青年教职工培养项目等平台赋能青年教职工成长。依托5位宁波市级名师和2个宁波市级名师工作室,开展精品课程、重大课题、重点咨政、重要论文等核心教研成果集体攻坚,打造政治素质强、学术能力高、教学效果优的本校师资队伍,目前,已有3名教师受邀赴地市级党校主体班次授课。坚持聚焦主题主线、突出地方特色,围绕习近平总书记“1次调研、2次回信、3次贺信”循迹溯源讲透党的创新理论课,立足“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传统文化”高屋建瓴讲深党性教育课,紧扣“时代所需、干部所缺、群众所盼”对症下药讲好履职能力提升课,目前,共打造有精品课程24门。深入探索实践现场教学“现场解说+理论阐释”双课双讲新模式,分层推进、分片打造、分组开发、分工负责,逐步实现现有6个市级以上示范性现场教学点“双课双讲”全覆盖,推动“道德银行”“中介服务改革”等一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践案例进课堂。二是注重选精择优和数字赋能,做好向上“借力”文章。加强与上级党校教务部门的联系对接,特别是针对本校教师无法承担的基本培训必修课,选精择优主动邀请上级党校高水平师资来校授课。同时,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采取“线上+线下”“直播+录播”等多种形式,“上级党校主课堂+县委党校分课堂”“县委党校主课堂+乡镇(街道)党校分课堂”的“主分课堂”模式,推动一批国家级、省级精品课和好课程等优质教学资源下沉基层。2025年以来,已通过“共富善治大讲堂”“浙里好课”“崇学讲堂”等线上平台共享优质课程16课。
(三)改善“硬件+软件”两类条件,着力破解集中住校培训和要素保障不完善的矛盾。基本培训明确提出集中住校培训要求,对培训期间学员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县级党校由于校内配套基础设施不完善、学员管理制度不健全等要素保障原因,对标落实存在一定难度。为破解这一矛盾,不折不扣落实集中住校培训要求,省委党校四明山分校(余姚市委党校)从改善“硬件+软件”两类条件着手,使学员留得住、管得住。一是“硬件”提升优化办学配套。精准调研学员在教学研习、住宿餐饮、文体活动等多元场景下的现实需求,最大限度整合利用校园现有空间资源,以改善学员集中住校培训体验为目标,累计投入60余万元提升校园硬件设施,在室内篮球场、羽毛球场、健身房的基础上,全新升级图书阅览室,打造数字图书馆,新建24小时无人超市、“修心”书咖等生活配套设施,为学员在校学习生活提供更加多样且便捷的服务,着力构建起“教学支撑强、生活配套优、生态环境佳”三位一体校园整体格局。二是“软件”赋能强化教学管理。坚持把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和从严治校方针结合起来,会同市委组织部制定出台《关于加强干部教育培训监督管理严肃培训纪律若干举措》,落实“520”现场教员班级管理职责,与时俱进完成教学评价、学员管理、教员管理、物业考核等多项制度的修订完善,坚持不懈把用制度管校管人管事作为保障高质量开展基本培训的根本之策。结合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全面从严治党专题模块教学等,引导参训学员自觉遵守校纪校规,以优良校风、学风建设引领优良作风建设。
三、县级党校高水平开展好基本培训的思考
(一)加强党的领导是县级党校高水平开展基本培训的必要前提。基本培训作为党中央着眼于高质量教育培训干部、高水平服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而部署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党校作为干部教育培训主阵地主渠道,理应在培养造就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干部队伍上当仁不让、责无旁贷。但同时,基本培训又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开展好基本培训,不能单靠党校一家“单打独斗”,干部教育的管理职能在组织部门,应训对象的排摸和调训,这离不开市委组织部的支持;县级党校规模有限,承载能力不足,要完成党员干部全覆盖调训需要用好乡镇(街道)党校、行业系统党校阵地,这离不开乡镇(街道)和市直有关部门的支持;培训班次、对象、学制的增加和党校硬件基础设施的提升都需要财政资金的保障,这离不开市财政局的支持。只有落实党委主体责任,加强市委对基本培训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形成市委组织部、市委党校、市财政局等市直有关部门和乡镇(街道)协同推进基本培训的工作格局,凝聚工作合力才能高水平开展好基本培训。
(二)提升培训质效是县级党校高水平开展基本培训的首要任务。基本培训对培训质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质增效的关键在于课程和师资,受平台资源限制,课程和师资始终是县级党校的发展短板和薄弱环节,但这并不意味着县级党校可以完全依托上级党校的课程和师资开展高水平的基本培训,这种模式违背了“党校姓党、质量立校”的发展宗旨。县级党校必须始终将课程开发和师资培养作为提升培训质效的重要抓手,贯穿基本培训的全过程各方面。要坚持“课比天大”的教学理念,既要发扬县级党校“接地气”的优势,将宣讲课讲生动,又要发挥科研对教学的理论支撑作用,将专题课讲深刻,在基本培训实施过程中,打磨一批既有理论高度、又有传播广度的精品优质课程。要坚持“严管厚爱”的人才战略,既要不断完善校内名师和团队帮带、校外平台赋能的“内育外培”人才成长体系,又要强化构建以业绩为导向的人才考核奖惩机制,在基本培训实施过程中,打造一支业务精湛,在省市层面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系统名师队伍。
(三)完善要素保障是县级党校高水平开展基本培训的重要保证。县级党校要高质量贯彻落实基本培训要求,还必须在基础设施、管理制度等要素保障上不断进行完善。一方面,相比省市党校,县级党校基础设施薄弱,很多县级党校只能满足干部教育培训的基本需要,很少或根本没有生活配套,给学员住校集中培训带来很大不便,为了落实住校集中培训要求,许多县级党校在课程设置中大量安排晚上的课程或研讨,使学员不得不住校,一定程度造成学员的反感和抵触,给培训管理带来了很多困难。为此,要大力支持县级党校基础设施建设,既提升县级党校的培训承载能力,又提升学员在校学习生活的便捷性,通过完善基础设施,搭建学员活动平台,来引导学员自觉住校培训。另一方面,相比省市党校,在面对学员时,县级党校更多地强调自身“服务员”的定位,而弱化了“管理员”的职责,在进出校门管理、教学和后勤保障评价落实等方面虽然有明确的制度规定,但具体实施过程中往往不够规范,县级党校要结合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全面从严治党能力培训教学提升工程,将实施基本培训作为落实全面从严治校要求的重要抓手,坚决防范干部教育培训规模扩大带来的风险放大效应。
〔作者系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四明山分校(余姚市委党校)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