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主体班次教学研究
党校教学专题课的四维审视
发布日期: 2025-07-18 10:53:41 来源: 浙江省委党校《干部教育研究》2025年第2期 作者: 王春慧 程显营

党校主体班次课堂教学通常采用的教学形式是专题教学。从共性要求视角看,党校主体班次专题教学应该着重体现政治性、学理性、现实性和互动性,从而凸显党校主体班次专题教学的政治高度、理论深度、实践温度和课堂效度。

一、教学专题课要体现政治性,凸显政治高度

党校“因党而立”,“党校姓党”是党校工作的根本原则。因此,讲政治是党校教学首要的和根本的要求。不论是基础理论课还是现实问题课,不论是能力提升课还是视野拓展课,不论是知识传授课还是党性锻炼课,从拟定教学选题到实施教学过程都要体现政治性的考量。有些课程的政治性体现得非常明显和直接,比如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基础理论、党史党建、党性教育等方面的课程,这些课程本身就带有很强的政治属性;也有些课程虽然不直接体现政治性,比如一些能力提升、视野拓展、知识传授课,但是这些课程实际上也内在地、间接地包含政治性的要求。这就要求党校教师在党校主体班次课堂教学设计全过程体现政治性。

教学选题要体现契合政治性的要求。每一个时期政治性要求的具体内容有所不同,我们在拟定教学选题时必须考虑到所选专题与当下政治性要求的契合点。特别是对于专业性较强的知识传授类、能力提升类的自拟教学专题,更是应该找到这种契合点,甚至在教学专题题目上就要明确标示出这种契合点,否则就很难纳入党校主体班次教学的“大盘子”。

课堂讲授要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政治观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校姓党,就是要坚持一切教学活动、一切科研活动、一切办学活动都坚持党性原则、遵循党的政治路线,坚持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意志为意志、以党的使命为使命,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坚持在党爱党、在党言党、在党忧党、在党为党,归根到底一句话,就是要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自觉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这就要求党校教师必须具备很强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不仅要找到所讲专题与当下政治性要求的契合点,而且能在讲授中精准阐释这个契合点。党校教师在课堂讲授时,要恰当选取案例、材料,精准组织语言表达,守住政治红线、底线,既不能被西方话语“牵着鼻子走”,也不能“低级红”“高级黑”;既不能空喊口号、空洞说教,也不能讲“空头政治”。

二、教学专题课要体现学理性,凸显理论深度

党校教学的优势就在于能把文件、报告、讲话的官方政治话语体系转化为学理学术的话语体系,从而不断释放理论和思想的力量,为政治信念提供学理支撑,为政治观点提供学术支持。因此,党校主体班次专题教学内容必须体现学理性。实际上,即便是能力提升、现实问题方面的课程,如果仅仅从操作性的经验层面进行总结的话,党校教师远不如实务部门的领导干部总结得更全面、更到位、更有实操性和针对性。之所以要党校教师讲授这样的专题,是因为要进行理论阐释和价值引领,从而体现理论认识的深度,让学员从中把握规律性的东西。

党校教师通过对授课专题所涉问题进行学理阐释和学理分析,可以把最前沿的理论成果、政策方向、实践发展态势以学理的分析模式和学术的话语体系向学员传递,给学员提供从学理角度、用学术思维去思索实际问题的范式,用学理找症结、找规律、找趋势,碰撞思想火花,启发工作思路,再让学术经由学理框架、学理阐发重新转换为政策、理论,去指导具体实践。学理阐释和学理分析通常有两种模式,一是根据教学专题所涉内容,在诸多的学术资源里界定取材范围,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学理“原料”,诸如原理、规律、论断、概念、命题等,用来说明问题产生的原因或问题解决方案的合理性。二是根据教学专题需要,用学理的逻辑,形成逻辑严密的推导体系,最终推证出此教学专题的核心论断、核心观点在理论层面的规律性、必然性,在实践层面的可行性、必要性,能科学严谨地解释“为什么”提出这个核心论断、核心观点。不论哪种模式,都对党校教师提出了很高的理论功底和思想深度的要求。

第一,必须有深厚的理论功底。与其他教师相比,党校教师需要进行多方面的理论积淀,其中既包括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也包括自身专业的学科经典理论,还包括一般社会科学常见的经典理论学说。党校教师只有运用深厚的理论功底把教学专题表象背后的学理支撑、学术逻辑讲清讲透,才能真正贯通“政理一学理一事理”,才能体现出课堂的理论和逻辑震撼力。另外,深厚的理论功底更有助于体现党校教师宽阔的视野、宏阔的思路和开放的思维,有助于做到不同学科领域知识的融会贯通,有助于从更宽广的时空视角来分析把握现实问题,从而增强专题课的解析力与说服力。

第二,必须具备深度独立思考的功底。没有深度独立思考,就无法把讲授专题与已有经典进行有机关联,更无法实现独创性地深度分析,只能人云亦云、流于一般。在党校工作中,教学是中心,科研是基础。教学没有科研作底蕴支撑,就是一种没有观点和灵魂的教学。这里所说的“科研”,实质上就是深度的独立思考之下的创见。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的科学研究既要追求理论之“善”,也要追求理论之“真”,真正的科研应该是可理解、可预见、可验证的创新性研究,有的可能是“经验归纳”,也有的可能是“逻辑论证”,这都应该建立在有深度的独立思考之上。但遗憾的是,当下有些所谓“科研”成果,从其内容本质上看,不是一些生搬硬造、无法理解的晦涩之辞,就是一些人云亦云、毫无价值的陈词滥调,是“被科研”之下的“伪科研”产物。如此这般的“科研”成果自然无法实现课堂转化。能够支撑教学的必须是有质量、有深度、过得硬的“真思考”,而不是“被科研”之下的“伪科研”。

三、教学专题课要体现现实性,凸显实践温度

理论联系实际是党校专题教学的基本要求,不论是哪一类的党校主体班次教学专题课,总要解决党员领导干部现实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要么是现存的认识问题,要么是现实的实践问题。也就是说,党校主体班次的教学专题必须呈现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由此来凸显其现实性,进而体现其实践温度。

缺乏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的教学专题,通常在讲授中会呈现出从理论到理论、用文件解释文件、用讲话说明讲话的现象,使一些本应生动、直观、具体、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变得枯燥乏味、抽象难懂。因此,党校教师在专题教学中必须注重问题导向,紧密联系鲜活的社会生活实践和广大学员的实际需求开展教学活动,以切实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学员面临的问题通常是两大类,一类是认识问题,即思想认识上的一些困惑;另一类是实践问题,即在工作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专题课要高度聚焦、始终围绕所述“问题”展开,没有问题或问题不清就极易出现内容松散的状况,越是理论性强的专题课就越是需要“问题牵引”,在“问题牵引”中聚焦内容。

每个教学专题所涉及的外在问题相对比较容易发现,通常可以体现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之类的问题。但是教学专题所涉的内在问题往往不容易发现和设计,这就需要教师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善于总结、善于发现,找到广大党员干部感觉不到、认识有误、不会表达的实际问题。也就是说,最好能找到专题所涉的真问题、新问题和深问题。找到那些有价值、有讨论空间的真问题,而不是那些不言自明的伪问题;找到那些党员干部尚未意识到、但潜在于实际之中的新问题,而不是人所共知、老生常谈的老问题;找到有助于引导党员干部加深对党的方针政策正确理解的问题,而不是刻意提出那些引起人们思想混乱的问题。对于认识上的问题而言,教师要紧密联系当前党员干部的思想实际。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要摸清、摸准、摸透党员干部当下在想什么、关注什么、思想困惑是什么、理论误区是什么。对于实践上的问题而言,教师要紧密联系鲜活的社会实践,全方位深入实际,了解实践的痛点、堵点、难点是什么。只有这样,才能找准问题,对症下药,因题施教。

四、教学专题课要体现互动性,凸显课堂效度

互动本来就是教学活动的题中应有之义。一堂优秀的教学课必定是让教和学双方均有思想触动体验的一种教学双向互动活动。如果一堂课下来,学员对教师的表达没有丝毫的触动和反应,教师对学员的状态也没有丝毫感知和回应,这注定不是一堂成功的教育活动。因此,从这个意义上看,“互动式”的“式”不是一种简单的“程式”或“方式”,而是一种教学应该追求的一种结果“样式”。教学效果的互动性突出强调的不仅是有形的互动,更是无形的互动;不仅是手段上的互动,更是目的上的互动。互动从实现形式来看,不仅仅是指课堂内的口头语言互动,还应包括教师与学员的肢体语言互动,更应该包括教师和学员、学员与情境在思想精神层面的思维互动、情感互动和心灵互动;从实践过程来看,互动式教学不仅是呈现于一堂课课时之内的,它是呈现于课前、课中、课间、课后全过程的;从发挥作用来看,互动不仅是一种手段,更是一种结果和目的。

语言互动仅是互动之形,思维互动、情感互动、心灵互动才是互动之实。优秀的“讲授课”虽然未必体现课堂内的人际交流之形,但必定体现着“互动式思维”的课堂设计之实。互动式教学最显著、最本质的追求就是教学过程中的“双主体、平等化”。“双主体”就是让教师、学员双方都是课堂主体,都能沉浸于课堂之中,而不是有一方游离于课堂之外;“平等化”就是体现出教师、学员的平等感,有效消除二者之间的距离感。“讲授式”实际上同样追求“双主体、平等化”的互动效果。从这个意义上说,“互动式”的对立面不是“讲授式”,而是居高临下的“单向灌输式”。换句话说,“讲授式”的课堂不仅能够实现“互动”,而且是以实现思维互动、情感互动、心灵互动之“神动”为最终追求的,否则“讲授”就很难成功。

互动不仅是一种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更重要的是一种教学理念和教学思维。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始终秉持“互动式思维”比刻意追求课堂上外在的“互动形式”更重要。我们要致力于追求“真互动”,而不是“假互动”,追求有实质性效果的“互动”,而不是纯粹形式上的“互动”。“讲授式”课堂同样要贯穿“互动式”思维,教师要时刻牢记教学本身就是一个互动过程,要设身处地站在学员的角度,反复思考讲授的语言表达是否有交流感,讲授的内容观点是否有触动感。唯有如此,才能增强教师和学员在讲授课堂上的代入感、融入感、获得感。

 

作者王春慧中共武城县委党校政工科科长高级讲师程显营中共武城县委党校副校长正高级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