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主体班次教学研究
把新课试讲作为党校课堂教学提质增效的重要一环
发布日期: 2025-06-18 16:50:24 来源: 浙江省委党校《干部教育研究》2025年第2期 作者: 刘良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校始终不变的初心就是为党育才、为党献策。”为党育才方面,要求把课堂教学作为重中之重,与时俱进实现党校课堂教学提质增效,使广大党员干部深感党校是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增加能力智慧、丰富知识学养、拓展胸襟视野的大熔炉、主阵地、主渠道。一直以来,各级党校聚焦课堂教学提质增效,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以新专题满足党员干部的新需求,努力培养德才兼备锐意改革、投身发展、造福人民的高素质专业化党员干部。

然而另一方面也得看到,新专题未必是管用有效、“适销对路”,让党员干部真心认可、十分服气的好专题。换言之,只有始终着眼为党育才,既立足需求牵引供给,又坚持供给创造需求,让新专题经得起党员干部的评价评判,才能达到出新求新目的、收获育才实效。由此在新专题正式进入课堂与党员干部“见面”之前,组织开展严肃认真的试讲,便具有重要性和必要性,要求把新课试讲作为党校课堂教学提质增效的不二法门、重要一环

一、新课试讲具有积极作用、正面效应

一定程度上,新课试讲如同科技成果、专利发明由“书架”走向“货架”,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中试”环节,既检验新课是不是名副其实的新课,也评判其是否真正具有针对性、实效性,能否为党员干部所接受、所认可,更借由多方审视、审查,切实把握好政治关,绝不出现导向性问题、原则性错误。

首先,新课试讲有利于严把政治关,确保党课姓党。诚然,为切实提高党校为党育才能力与水平,近年来不少党校大力推进“招硕引博”师资建设工程,使党校陆续出现教师新面孔,不断展现教学新生力量。毋庸置疑,硕博身份党校教师专业素质过硬,也对讲课充满激情,希望在三尺讲台上尽情展露才华、展现人生价值。但与此同时,党课的特性特质,决定了讲课过程中必须铭记什么能讲、什么不能讲,警惕口无遮拦、跑偏失范,出现原则、立场、导向问题。由此新课试讲的首要出发点,就是确保讲稿、讲义、讲课自始至终站稳党性立场、恪守党性原则、符合党课要求,坚决不信马由缰、随心所欲,抑或模棱两可、含糊其

其次,新课试讲有利于优化、完善讲稿内容与叙事逻辑。一些时候,少数党校教师准备新课不可谓不用心、精心,有的甚至旁征博引、纵横捭阖。但为何实践中仍然让党员干部不满意、不同意?内行看门道,应是内容方面重点不突出,思想不聚焦,逻辑不清晰,条理欠斟酌等等。尤其思维混乱,存在去中心化倾向,更会让党员干部觉得味同嚼蜡,难以接受。由此新课试讲的初衷,正是为了帮助当事党校教师进一步优化、完善讲稿内容,不吝进行回炉再造,实现内容重塑、结构重构、逻辑再设。实践证明,经由试讲―修改―再试讲几个轮回,确实讲稿内容越来越成熟定型,叙事逻辑越来越科学严密,进而推动新课走向精品课。

最后,新课试讲有利于提高党校教师讲课水平与能力。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上练。无论资深党校教师,还是新入行党校教师,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水平与能力,路径只有一条,就是站稳三尺讲台,不断在讲台上磨炼、磨砺。实践中,把新课试讲作为提高教师讲课水平与能力的重要平台与载体,推动教师在专家评委面前日益做到泰然自若、游刃有余,才能面对党员干部时葆有讲台自信、讲课自信。尤其试讲过程中针对专家评委的现场发问、关键环节置疑,能够成竹在胸、应对自如,更加有利于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处变不惊,从容做到传道授业解惑。

二、新课试讲对点评教师提出新要求

调查表明,时下新课试讲在不少党校如火如荼地进行,使新课试讲愈发成为党校开班前的“实战演练”。而推动新课试讲于党校课堂教学提质增效方面大有助益,则要求参加试讲的点评教师尤其专家学者务必做到客观公正,葆有高度负责精神,切实帮助试讲教师于试讲中有实打实的收获、收益。

首先,杜绝应付心态,善于与试讲教师做换位思考,在试讲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事实也是如此,过往少数点评教师觉得新课试讲就是走走过场,因此参加点评马马虎虎,敷衍塞责,尽管也发言表态,却是泛泛而谈,乃至旁顾左右而言,着实有“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的嫌疑。须知,参加点评即意味着一种信任、托付与责任,只有沉下心来,深入其中,与试讲教师一同演绎、共情共鸣,才能尽可能发现问题,并推动试讲教师自我认识问题、主动尝试解决问题。

其次,摒弃“老好人”想法,敢于说实话、讲真话,力戒和稀泥、打圆场。实践中,确有少数点评教师不想、不愿、不敢得罪人,觉得大家是“抬头不见低头见”的同事,宁愿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甚至对试讲过程中出现的“硬伤”,也尽可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正基于此,点评的过程也是党性锻炼的过程,设若没有坚强的党性作保证、为支撑,所谓的点评只能是自欺欺人,遑论帮助试讲教师尽快成长、快速进步。要说认真,共产党人最讲认真。唯有甘做老实人,不做“老好人”,实事求是地指出问题,发表“旁观者清”的真知灼见,方能推动试讲取得预期成效。

最后,克服“羡慕嫉妒恨”心理,既不刻意打压,也不有意拔高点评教师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让试讲教师保持应有的头脑清醒,不断进行新课的打磨、雕琢、完善。实践中,少数点评教师深为试讲教师不凡的表现而震惊,乃至觉得自己去教授同一专题,也未必能达到那个水平。因此于点评中夹带私货,不是说些刻薄之言,极尽讽刺挖苦之能事,就是故意说些溢美之,让试讲教师飘飘然、晕晕乎。无疑这样两个极端,只能说明点评教师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没有认清点评的要旨要义。唯有该肯定肯定、该鼓励鼓励、该指出问题理性指出问题,才能彰显公平公正公允,也才能让试讲教师对自身教学水平与能力有准确把握、正确认知。

三、新课试讲要求当事教师端正态度

正所谓“一个巴掌拍不响”,把新课试讲作为党校课堂教学提质增效的重要一环,除了抓住、抓好点评环节,让点评发挥“红绿灯”、指挥棒作用外,其实还有至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即当事试讲教师如何看待试讲,怎样对待点评,尤其试讲结束后会否对新专题有新“手术”、新作为。

首先,把试讲效果作为正式开讲前的“试金石”“温度计”,认真对待、倾情投入、激情演绎。要深刻认识党校之所以专门组织新课试讲,既是基于党校不变的初心、恒久的使命所驱使,是为着党校办学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也是希望当事教师能够稳步成长成才,于三尺讲台上成为授课名师、教学大师。因此申报新专题固然凸显为党校教育事业力所能及地发光发热的担当姿态、作为状态,但于试讲过程中尽心尽力同样显得难能可贵、分外宝贵。把试讲作为“桥梁”“纽带”,于试讲中测试讲课效果,才能在面对党员干部正式讲课中,有针对性地抓住讲授重点,不断放大专题的创新创造点。

其次,虚怀若谷,正确看待同事的相关点评。“横看成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如上所述,点评教师林林总总的点评,有的囿于自身专业不对口,属于典型“外行人硬要讲内行话”;有的私心作祟,给出的点评让人如鲠在喉;有的责任心不强,满足于虚与委蛇、浅尝辄止等等。但这些都不是抵制、排斥点评的借口,也不能一律态度诚恳地囫囵吞枣、“照单全收”。进一步言,对于中肯公正的点评,必须虚心接受,深表感激感谢之情;对于跑偏、别有用心的点评,则不妨“左耳进、右耳出”。对自己的试讲有信心的同时,也做到对点评中提及的问题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方能让点评成为“清醒剂”“营养液”,而非画地为牢、作茧自缚。

最后,于试讲过后,把自身想法与点评意见相结合,推动讲稿、讲义、讲课更加完善完美。实践中,少数教师参加试讲是一回事,试讲过后又是一回事,只能让试讲成为过眼烟云、做了无用功,遑论借由试讲百尺竿头、更上层楼。因此在试讲中历经考验、不断检验,要求当事教师必须写好试讲“后半篇文章”,于试讲结束后认真琢磨,再三思考,反复研究,该坚持的坚持,该纠正的纠正,该完善的完善。唯其如此,才能于正式上讲台时见神采、很坚实、有底气。

四、努力推动新课试讲常态化长效化

党校本质上是党的学校,课堂教学是党校的主责主业,课堂教学提质增效是党校稳步提升办学能力、治学水平的主攻方向。因此深刻认识新课试讲对于课堂教学提质增效的独特作用的基础上,必须坚持不懈、久久为功、善作善成,推动新课试讲常态化长效化,确保新课试讲成为党校课堂教学提质增效的制胜秘诀、重要法宝。

一方面,唯有高度重视,才能始终重要要求党校班子成员尤其一把手,必须把新课试讲纳入党校日常重要议事日程,做到一把手亲自抓,班子成员协力抓,使新课试讲成为党校彰显办学特色、凸显办学优势的一张亮丽名片。实践中,少数党校也推行新课试讲,而之所以效果不彰,正缘于“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前车之鉴,后事之师。一把手亲自抓新课试讲,乃至全程参与,甘为点评教师一员,既为试讲教师加油鼓劲,也积极发声,畅谈自己的感受感想,更借机观察教师的教风、学风、作风,才能推动新课试讲持续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而非每况愈下、半途而废。

另一方面,健全体制机制,以制度形式实现新课试讲常态化长效化。新课试讲说来容易,做起来不易,既涉及人财物的统筹调配,也关系到试讲过后的转化运用。因此必须健全相关体制机制,确保此项工作开展起来丝滑、顺畅。同时制度是保障,要求明确相关规章制度,对试讲成功、欠缺与失败分门别类地作出翔实规定,确保试讲不走过场,是转化为现实教学力的必由路径。尤其以明确制度激励教师多出新课、精品课,更加有利于广大教师潜心治学、静心修炼,矢志成为党校课堂教学的骨干、中坚。

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党校新课试讲基于过往没有试讲,进而出现诸种问题而产生,也必将在持续推动试讲走深走心走实中,让试讲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必备要素。“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把新课试讲作为党校课堂教学提质增效的重要一环,实现党校课堂教学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定能显著提高党校办学实力与声望,迎来为党育才“风景这边独好”。

 

(作者系中共荆门市委党校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