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才造士,为国之本。公务员队伍是党和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支撑。其中,新录用公务员作为党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新生力量,肩负着历史使命,承载着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的重大职责。做好新录用公务员培训,教育引导新录用公务员扎实走好职业生涯第一步,不仅是确保国家治理体系高效运转的现实需要,也是推动新时代公务员队伍高质量建设的必然要求。
党校作为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的主阵地,承担着培养高素质公务员队伍的光荣使命。近年来,中共浙江省委党校(浙江行政学院)立足新时代干部教育培训要求,积极探索公务员培训新模式,采用思想淬炼、实践历练和党性锻炼等多维度培训方式,形成有效的培养机制,为打造一支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公务员队伍作出了突出贡献。
一、浙江省委党校创新培训新录用公务员的基本思路
(一)理论教学明方向,培育新录用公务员筑牢信仰之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是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发展的行动指南。新录用公务员来自各个领域,在系统学习、全面领会这一思想的科学体系、核心要义和实践要求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浙江省委党校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核心课程,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述”“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重要论述”“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等专题课程,引领新录用公务员学深悟透党的创新理论,帮助学员在理论学习中增进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坚定理想信念、提升政治站位、筑牢信仰之基,实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合一。
(二)实例培训强能力,助力新录用公务员破解现实难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新录用公务员进入岗位后,将面对复杂的治理难题和政策执行挑战,仅凭理论知识难以满足实际工作需求。浙江省委党校通过结合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的实践经验,开设“提高应急处突能力”“提高调查研究能力”“机关文稿写作的理念思路方法”等系列课程,围绕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采取问题导向、案例教学、情景模拟等方式,激发新录用公务员的创新思维,提升学员调查研究、分析解决问题和沟通协调的能力,让学员尽快适应工作岗位,破解现实难题。
(三)警示教育树定力,推动新录用公务员增强廉洁意识。廉洁从政是公务员职业生涯的底线。新录用公务员正处在价值观塑造的关键时期,需要强化廉政教育。浙江省委党校重视对新录用公务员的廉政教育,组织深入学习《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章程》等,开设“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追求”等课程,剖析典型案例、熏陶红色文化,让学员深刻认识到腐败行为的危害性,增强纪律定力。同时,组织参观廉政教育基地、开展廉政承诺等活动,进一步增强学员的纪律规矩意识,把遵规守纪内化为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确保学员在职业生涯的起步阶段扣好“第一粒扣子”。
(四)调研走访解民意,引导新录用公务员践行人民至上。“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至上的理念不仅是党和国家发展的核心思想,更是每一名公务员的行为准则”。公务员工作应始终围绕人民群众的需求展开,将民意作为政策制定和执行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培训中,浙江省委党校安排实地调研环节,组织新录用公务员深入基层走访乡村、社区、街道,直接接触群众、了解民生问题,增强服务群众的责任感和紧迫感。通过调研参观基层社会治理的典型创新案例,学员能够深入理解为人民服务的真谛,确保在履职过程中从群众实际需求出发,办实事、解难题,真正将“人民至上”落到实处。
二、进一步完善新录用公务员培训的可行路径
面对新时代党和政府对公务员素质的更高要求,党校在新录用公务员培训工作中仍需不断优化培训体系,确保培训内容契合岗位需求、培训方式符合年轻学员特点、培训评估实现科学精准,从而更好地助力新录用公务员快速成长、履职尽责。为此,应着力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优化培训内容,突出“新入职”特点,帮助学员快速完成身份转变。新录用公务员大多是刚刚走出校园、初入职场的年轻人,思维方式、工作方法与社会经验尚需进一步适应行政管理工作的实际需求。培训内容应紧扣“新入职”这一特点,帮助学员在短时间内掌握履职所需的核心知识与基本技能,从而实现由学生到公务员的角色转变。首先,要强化职业认同与价值观培养,通过开设公务员职业道德、党性教育等课程,引导学员深刻理解公务员职责使命,增强公共服务意识,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群众观。其次,要注重实践导向、加强实务培训,采用案例分析、政策研讨等方式就政策制定、行政管理、公共服务相关问题展开讨论,使学员熟悉政府工作运行机制,提高政策执行力。针对基层岗位,要重点培养学员的群众工作能力、矛盾调解能力和跨部门协作能力,确保学员能够迅速融入并胜任工作要求。最后,要关注对学员职场适应能力的培养,强化时间管理、沟通协调等方面的培训,帮助学员尽快适应工作环境和工作节奏,为学员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创新培训方式,贴合“年轻人”需求,激发学员学习兴趣创新动力。新录用公务员多为“90后”“00后”,成长于互联网时代,习惯于碎片化学习和多媒体互动,对传统单一的课堂讲授模式兴趣并不太高。创新发展具有互动性的培训方式,充分激发学员学习兴趣,有助于提升培训实效。首先,应用信息化手段增强学习灵活性,通过在线学习平台、移动学习应用等资源,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学习模式,使学员能够随时随地学习,提高学习的自主性和便捷性。其次,强化案例教学和情景模拟、突出沉浸式体验,通过选取典型行政管理案例,结合实际工作场景设计情景式课堂,使学员沉浸在实际工作场景中,掌握政策执行的思维逻辑和方法,进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后,引入互动式教学,充分运用角色扮演、头脑风暴、小组讨论等形式,增强培训的趣味性和参与度,让学员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有所获、学以致用。
(三)重视培训过程,聚焦“个性化”培养,满足学员多元多样发展需求。新录用公务员岗位类别多样、专业背景各异,个性化发展需求突出。培训工作不能采取“一刀切”模式,而应基于学员不同的岗位需求、专业背景和职业发展方向提供差异化培训,增强培训的针对性。首先,推动精准化教学、分层分类培训,根据学员所从事的领域,在行政审批、基层治理、经济管理、环境保护等模块设置分类课程,确保培训内容更加契合岗位需求。其次,注重创新能力培养,鼓励学员独立思考和解决复杂问题,通过设立政策创新工作坊、模拟政务工作等,引导学员结合实际问题开展分析研讨,鼓励学员独立思考,提升学员政策研究能力和行政执行能力。最后,建立个性化的导师制度,邀请经验丰富的干部和专家学者进行“一对一”指导,帮助学员明确职业发展方向,进而提高学员自身专业素养和履职能力。
(四)完善反馈体系,抓住“新一代”特征,发展动态跟踪优化课程评估。培训评估是检验培训效果、优化课程体系的重要手段。针对新一代公务员特点,可突破传统的单次课后评估模式,通过构建多维度、长周期的考核体系,实现对培训效果的动态跟踪与持续优化。首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评估的科学性,依托在线学习平台、大数据分析工具等,实时监测学员学习进度与参与度,及时掌握培训效果。其次,采用多维度考核方式、全面评估学员的综合素质,在考核中既考察学员理论知识掌握情况,也关注学员在政策解读能力、行政执行力、团队协作能力等实际应用中的表现。特别是对于基层岗位的学员,结合参与基层治理的实践表现,开展针对性地考评。最后,建立长周期跟踪机制、持续跟进学员在培训后的成长情况,比如在学员入职6个月、12个月后,通过问卷调查、单位反馈、绩效考核等方式,评估培训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情况,将反馈结果作为后续课程优化的重要依据,从而形成“培训—实践—反馈—优化”闭环,确保党校培训工作不断提质增效。
(作者系中共浙江省委党校机关党委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