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模式,集研究式、案例式、体验式、模拟式等教学模式的多种特征于一体,能较好地调动教师和学员的双向互动,在启迪学员思维的同时,拓展学员知识,开阔学员视野,提升学员能力,进而促进教学相长、学学相长。中共杭州市委党校着眼于精品课打造,积极拓展教学方式,打造了“追寻总书记足迹”系列精品教学基地,“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是其中一个。讲好“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现场教学,需要夯实“五四”宪法理论支撑,特别是习近平法治思想蕴含的宪法观,并结合班次特点合理设置课程内容,通过营造沉浸式体验教学,深化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宣讲。
一、夯实理论支撑,增强教学的党校特色
“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有图片、实物展陈,还有光、声、电、图像、三维动画及计算机程控技术与实体模型相融合的数字赋能动态化内容呈现,提升了现场教学的震撼力和内容吸引力。这些讲解内容多服务于展览陈设本身和“是什么”层面,对一般访客而言,这样的解说词足以满足其需求。但对党校学员而言,我们不仅要知道“是什么”,而且要知道“为什么”,以及背后的底层逻辑和深远考量。因此,要紧扣现场教学资源,通过系统讲解和深入剖析,帮助学员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打造区别于“导游”的具有党校辨识度的沉浸式体验教学,提升教学的针对性和指导性,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一)抓两点,开展理论点位梳理。“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现场教学重点抓好课前介绍和课后总结两个点。课前介绍现场教学理论知识、背景材料、习近平总书记对“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的重要指示内容及教学点教师现场讲解内容。教学点教师现场讲解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上述第一要素的开发利用。另外就是课后点评总结。围绕教学目的,重要点位理论讲授要到位,符合培训需求,能启发学员思考,促进学员理论知识的转化和应用。
(二)明重点,讲清溯源历史脉络。“五四”宪法作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奠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基础,规范国家权力有效运行,确认和保障公民基本权利,调整国家最重要的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稳定。“八二”宪法是在“五四”宪法基础上制定的,是对五四宪法的继承和发展。两部宪法都是人民意志的共同体现。宪法的变迁过程也体现了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在这个基础上,理清“五四”“七五”“七八”“八二”宪法历程,最大程度上还原历史场景,理解历史脉络。
(三)创亮点,推动理论成果创新。2016年12月3日,“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开馆前一天,习近平总书记对“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作出重要指示: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习近平总书记对陈列馆的重要指示是其关于宪法的重要论述,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宪法观,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内容。“五四”宪法现场教学要紧紧围绕习近平同志对“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聚焦新时代,溯源新思想,提炼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实践成果,深入挖掘结合杭州实践的宪法论述,不断把理论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场教学总结的亮点,引导学员深刻领会习近平法治思想蕴含的宪法观精髓。
二、优化流程设置,抓实研学的过程管理
抓实研学的过程管理是实现现场教学流程优化和效果提升的一种有效方式。通过对研学过程各个环节的把控、分析、梳理和反复打磨,为学员提供更加科学、更具针对性的教学培训。
(一)团队合作。为了讲好“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现场教学,杭州市委党校法学与社会学教研部全体教师集体研究,团队协助,共同谋划;积极对接党史方面的专家学者,吸纳合理意见;多次对接“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相关老师,不断调研完善,明确教学主题、教学步骤和教学目的,确保教学效果和党校辨识度。
(二)专业设计。专业设计教学路线和时间分配。“五四宪法”现场教学课程通常安排半天时间。教学活动流程设计为课程介绍,宪法宣誓,参观展板,观看视频,交流研讨和教师总结。剔除路程时间,参观学习交流总结只有1.5小时。如何在有限的时间把习近平法治思想蕴含的宪法观讲全讲深讲透是我们第一要考虑的。另外,在时间分配及利用上,不断优化。专门设计了若干问题,在上课前一天发给学员,促使学员了解基本情况。学员上车伊始简单介绍课程要求之外,讲解部分宪法知识,为现场教学提供理论准备,为提升现场教学效果奠定基础。
(三)细节塑造。整个教学过程管理突出细节的把握。深入挖掘案例背后的脉络,具体到每个点位驻足时间把控、场景复原设计、讲解词的表述,甚至体态语言的运用等都一一推敲,不断完善。
三、重视研讨交流,激发学习的成果延伸
研讨交流对于现场教学内容的深化认知,成效的延伸转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五四宪法”现场教学把研讨交流作为一个关键环节重点筹划,启发学员拓展理论知识,促进课堂内的成果延伸到学员实际工作中。
(一)聚焦主题,研讨角度突出“准”。围绕教学主题延伸阅读书目和学习资料,辅助个人自学,为接下来的交流研讨做好充足准备。研讨时,始终把握两根线来开展,一是为什么要制定“五四宪法”以及对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作用。二是习近平法治思想蕴含宪法观的历史脉络及对我们工作的指导。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实现教学目的。
(二)结合班次,研讨方式突出“活”。教无定法,教有定规。党校的班次种类繁多,学员多种多样,如果用一套教案、一种方式,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必须结合班次学员的特点以变应变。针对不同班次学员的所求所需,学习路线和互动模式要有区别。可以是理论探讨也可以是实践答疑;可以围绕一个问题深入交流也可以围绕多个问题点通即止;可以是教学互动也可以是学学互动。做到领导干部需要什么样的研讨方式,现场教学就提供什么样的研讨方式。
(三)精心组织,研讨内容突出“深”。一是研讨交流是思想碰撞的过程,学员的研讨热情激发出来了,就会有更多的新思路、新认识,因此要充分发挥教师“催化剂”的作用,精心组织,把学员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二是要坚持将宪法历史资料学习与习近平法治思想结合起来,从大历史视角贯通习近平法治思想。三是理论学习还要结合学员的工作实践,把理论学习转化成指导学员工作的力量,切实回答学员关心关切的现实问题,这样的现场教学才能解渴,才会受到学员欢迎。
(作者系中共杭州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政治学教研部教授、中国法学会会员、浙江省法学会宪法与地方立法研究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