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市委党校深入践行党校初心,坚持整体谋划、协同推进,纵深实施精品课战略,以“精品”意识推动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式革新,取得了良好成效。精品课开发建设作为党校系统共同的重要课题,需要持续实践探索、思考谋划、集中攻关,不断补短板、强弱项、锻长板。
一、加强精品课建设的重要意义
党校作为干部教育培训的主渠道主阵地,肩负着培养造就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执政骨干队伍的光荣使命,要完成好这一重任,就得有过硬的课堂教学质量。教学质量是党校安身立命的根本所在,精品课建设成效是党校教学质量的集中体现,加强精品课建设事关长远、意义重大。
(一)加强精品课建设是践行为党育才光荣使命的根本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建校90周年庆祝大会暨202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为党育才,是党校的独特价值所在”,强调要“使理论教育更加系统深入、党性教育更加触及灵魂、能力培训更加精准高效”。总书记关于“为党育才”的相关重要论述对于新时代干部教育培训提出了非同一般的要求,面对当前党校课程的精品化程度不高、地方特色性不足、理论深度不够等短板,必须从教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手加以解决,特别是要把精品课作为龙头,放大其导向作用和辐射效应,“四两拨千斤”地激发带动一切教学活动的创造力,进一步促进教学理念、内容、方法创新,真正传好马克思主义真理之道,授好推动改革发展稳定之业,解好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所遇之惑。
(二)加强精品课建设是坚持质量立校生命工程的关键支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质量立校是党校工作的重要遵循,是全面提升党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抓手”“要抓好提高教学质量这个中心,不断增强党校教学的政治水平、政策水平、学术水平、专业水平,提高教学的实际效果。”做好新时代党校工作,必须把质量立校作为办学治校的生命工程,党校的一切工作都要以质量推动,用质量衡量。坚持质量立校,核心就是抓好教学质量这个重点,而精品课建设又是撬动教学提质增效的关键一招。面对当前党校在精品课建设上存在的选题空泛、课堂讲授不生动不深刻、教学方法缺乏针对性吸引力等问题,必然要牢固树立“课比天大”理念,建好核心课程体系,用“磨好一堂课”,达到“影响一代人,改变一辈子”的效果,持续推动党校内涵式高质量发展。
(三)加强精品课建设是落实人才强校战略的题中之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党校所有资源中,优秀教师和优秀人才是最急需的资源”,“党校要办好,必须有一大批名师”。要将党校建设成为一流的红色学府,必然要求培养造就一批有影响、有声誉的名师大家。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名师从来不是自封的,也不能靠行政指定。新时代的干部教育培训依然是内容为王、质量至上,拥有拿得出、叫得响的精品课是名师建设的必然要求,这些高质量教学成果也是名师评选的重要依据。只有以教学精品工程为牵引,全面调动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不断丰富干部教育精品课程库,才能更好地在“以教促教、教学相长”中锻造师资队伍,涵养人才发展后劲。
二、精品课建设的嘉兴实践
近年来,嘉兴市委党校始终肩负着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和红船精神、学习研究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光荣使命,树牢精品意识,纵深推进“用学术讲政治”教学改革,着力建设具有“红船味”“浙江味”“新时代味”的精品课程。五年来,累计开发了180余门专题课程,其中,《制度创新破解区域协作难题——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为例》入选中组部“全国好课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红船精神的历史内涵与时代价值》获中组部“全国好课程”提名奖,17门课程荣获省委组织部“全省好课程”、全省党校系统精品课、“浙里好课”等省级精品课奖项。
(一)突出思想溯源,构建特色化课程体系。嘉兴市委党校紧扣党之所需、“国之大者”,围绕新时代干部教育培训规律和干部成长规律,科学编制课程建设中长期规划,加大核心课程体系建设力度,深化精品课供给侧改革。一是做强核心课程体系。始终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干部教育培训的主课首课必修课,用好浙江“三个地”的独特政治优势,逐步形成“一统领、三主干、三支撑、多维拓展”的干部教育核心课程体系,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以理论教育、党性教育和专业化能力培训为主干,以革命红船起航地、改革开放先行地、新思想重要萌发地特色课程为支撑,以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现代化新知识、省情市情教育等课程为拓展,每一类课程又下设理论类、历史类、实践类等子课程体系。二是做精特色课程体系。重点突出新思想在浙江的萌发实践,构建“1+1+5+N”特色课程体系,即“八八战略”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建“八八战略”+“五个浙江”建设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国式现代化浙江篇章、共同富裕浙江先行等精品教学专题,并配套开发“沿着总书记足迹学新思想”现场教学项目,充实“红船文库”教材读本,不断彰显新思想的真理伟力、实践伟力。三是做优创新课程体系。放大南湖畔红船旁的区位优势,以守好“红色根脉”、当好“红色摇篮”,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红船精神为主线,迭代升级“不忘初心·重走一大路”现场体验式党性教育项目,接续开发“诗话红船”“初心1921:中共一大南湖会议”沉浸式教学、“红船领航”音乐党课等新型教学模式,充分彰显百年大党、百年红船的风华正茂。创新打造“红船学者说”特色品牌,连续三季推出“党史公开课”“党的二十大精神二十讲”等融媒体党课及“百年百课话党史”音频微党课,在学习强国、天目新闻、浙江新闻客户端等新媒体平台点击量破千万。
(二)突出精品导向,形成系统化推进机制。嘉兴市委党校高度重视,将精品课建设作为全校性工作,纳入党校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年度目标任务进行顶层设计和系统谋划。一是强化组织领导。纵深推进精品课战略,出台《关于实施“四名工程”助力新时代干部教育培训提质增效的工作方案》,形成由常务副院长领衔挂帅、分管领导统筹谋划、教研部门协同配合、院校全员参与的工作机制,以“时间表+任务图+责任人”清单式推进精品课建设,切实以阶段性成效撬动整体性突破。二是健全制度体系。与时俱进制定完善《加强精品课建设的实施意见》《教学专题准入若干规定》《教学质量评估办法》等20余项教学管理制度,以制度先行,不断推进精品课孵化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建立健全“教研咨宣”优秀成果转化机制,目前,已开发《立志改革、开拓前行的“实干家”:回望步鑫生改革》等由各类成果转化形成的精品课10余门。三是完善激励保障。积极向上争取政策支持和专项资金,出台“教研咨优秀成果专项激励办法”,并将精品课获奖情况与教师职称评审、岗位聘任直接挂钩,有力调动教师积极性。
(三)突出链式管理,建立规范化培育机制。嘉兴市委党校对标中央、省级精品课评选标准,建立精品课孵化机制,实现课程从开发打造到反馈打磨的全链条闭环管理。一是规范课程准入。实施精品课开发“揭榜挂帅”机制,对需要开发的重点课程张榜公布,扎实做好新专题选题、备课、试讲等工作,项目化推进精品课建设。在课程申报环节,组织党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校外专家评审对课程提纲进行“双审核”,切实把好政治关、学术关、质量关。二是强化磨课攻坚。发挥院校师资优势,以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为引领组建攻坚团队,推行跨校际、跨学科、跨部门的“磨课”机制,依托党校“校园讲坛”等载体,对开发的课程进行多轮精细打磨、优化提升。在课堂教学中实行教学督导随堂听课、学员课后评价“双反馈”机制,持续优化课程设计。三是推动比学赶超。定期开展全市党校系统精品课竞赛、案例教学大比武等活动,定期组织名师名课观摩和分享研讨活动,在新专题试讲中,常态化邀请知名专家、特聘教授、省级以上精品课获奖教师现场指导,推动以赛促学、学学相长。
三、进一步完善精品课建设的思考建议
精品课的开发建设无法毕其功于一役,胜在绵绵用力、久久为功。要想真正实现“教学出精品”,必须聚焦课程体系建设、组织推动、师资保障、教研转化、宣介使用等环节,进一步完善顶层设计、优化资源配置、激发要素活力,形成稳定长效的良性机制。
(一)坚持铸魂与赋能相融合,健全核心课程体系。只有核心课程系统健全扎实,课程才能在量的积累上实现质的飞跃。当前,不少地方党校课程建设同质化,存在某一类或几类短板课程,未能形成完备的核心课程体系。要聚焦主责主业,深耕干部教育,不断建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以理论教育、党性教育和专业化能力培训为重点,以地方特色课程为支撑的核心课程体系。重点是更大力度开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精品课,不断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更加重视地方特色课程建设,做好红色资源挖掘利用的“后半篇文章”,创新教学手段、放大教育功能、释放红色效应,讲好红色资源的新时代故事、创新理论的地方性实践。
(二)坚持守正与创新相统一,构建系统推进机制。精品课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从顶层设计上思考谋划,凝聚各方合力。当前,地方党校普遍重视精品课建设,形成了校级层面的组织领导机制、团队磨课机制等,但更高层次的统筹指导长效机制尚未建立健全。要强化组织领导,纵深推进精品课战略,完善由组织部门牵头推动、党校和干部学院整体推进、相关部门协同配合的工作机制,将精品课建设情况纳入干部教育培训关键业绩指标,加强统筹指导、协调组织、督促检查和激励保障,做到思想上重视、措施上务实、保障上有力。强化沟通联络,争取上级党校、组织部门对课程开发、打磨、申报等方面的高位指导,梯次化打造国家级、省级、市级精品课。
(三)坚持内育与外联相贯通,锻造优质师资队伍。人才是第一资源,师资队伍的生态直接关系精品课建设成效。当前,各级党校的师资队伍在数量、年龄、学历等方面普遍存在结构性短板。要深入实施“名师工程”,把干部教育培训师资纳入人才政策支持范畴,在成立名师工作室、访学进修等方面给予更多保障。深入实施骨干教师培养计划,加强专职教师实践锻炼和调查研究,畅通教师“上挂下派”路径,常态化开展党校系统大学科组活动及精品课建设相关大培训、大讨论和大比武,不断激发系统内生活力。加强与中央党校、省委党校和长三角地区先进兄弟党校的沟通联系,深化与高校研究机构合作,争取政府职能部门支持,推动各领域专家学者深度参与,形成多元参与、互补互促的开发合作机制,为精品课建设提供专业指导和智力支持。
(四)坚持育才与献策相促进,畅通成果转化链条。党校肩负的“为党育才”与“为党献策”两大职能不是割裂的,应当同频共振、有效衔接。当前,党校的教研咨宣链条尚未完全打通,科研咨政成果未能顺畅地向教学转化,导致教学的学理支撑和研究底蕴不足。要发挥教学改革“一号工程”的牵头抓总作用,创新“教研咨宣”融合发展模式,合理设置教研部门、配置教研力量,集中一切资源向主业主课聚力。遵循教学专题、科研课题、咨政选题“三题合一”要求,建立健全研究成果、咨政报告向课程、案例的转化机制,滚动式开发建设好课程、好案例、好教材。多渠道搭建教研咨一体化协作平台,以研促教、以咨助教,不断夯实课程开发的学术支撑。
(五)坚持开发与推介相衔接,延伸使用宣介渠道。开发建设一堂精品课需要投入大量的心血,自然不能开发结束就束之高阁。当前,不少省级精品课在评选结束后,缺乏学习传播渠道,精品课资源未能实现全省共享共用。要多元化拓展精品课学用渠道,通过“云课堂”“微直播”等形式将精品课嵌入主体班次课堂,并重点在对外宣讲、基层送教、对口援助等方面推广使用。同时,善用新媒体传播矩阵,推动精品课在领导干部网络学院、中央党校官网、“学习强国”app等高层次平台“上架”展播,形成课程“一次打造、多元使用”模式,真正做到高质量开发、多渠道运用,为干部教育培训打造多元化、高品质的课程储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