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以“融合式案例教学”为核心的MPA培养探索与实践
时间:2022-04-07 14:46:03 作者:

      一、解决的研究生教育实践问题

      当前,公共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多来自于公共管理部门,实践经验丰富,但普遍存在着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意识不够,面对新问题新情况,运用公共管理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开拓创新地解决实际工作中问题的能力不足等问题,这对如何提高公共管理专业学位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出了新的要求。对此,传统培养方式普遍存在效率不高、针对性不足的问题。为强化MPA研究生培养的“应用型”导向,构建以能力为中心的MPA教育模式,浙江省委党校MPA教育中心通过全面系统地重塑MPA培养过程,引导MPA研究生聚焦新时代公共管理现实问题,激发研究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公共管理领域相关问题的热情,从而提高MPA研究生综合运用公共管理理论和公共政策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二、主要做法

       1.案例教学全覆盖。坚持以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重塑课程体系,鼓励授课老师围绕案例开展课程讲授,将案例研讨嵌入到课堂讲授之中,近两年来已有9门专业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实施了两个以上经典案例教学,基本涵盖了专业基础和专业方向的主干课程体系。同时加大现场案例开发和研讨式案例教学的力度,每年不少于两次现场案例教学、两次互动研讨式案例教学。

       2.案例教学全过程。构建和完善以案例为载体的全流程培养环节,推动案例教学与研究生能力锻炼的有机对接。在新生进校后,即对相关老师的实践课题研究进行梳理,并根据研究生的工作情况及研究兴趣及时确定每名研究生的指导老师,鼓励教师案例调研时组织相关MPA研究生参加。在毕业论文选题确定环节,鼓励由MPA研究生提出实践案例由相关老师与MPA学员合作开展研究。同时,在培养过程中将案例研讨与MPA“领导干部论坛”相结合,围绕基层数字化改革、共同富裕等浙江典型改革创新案例来开展论坛交流。

       3.案例教学全要素。加大对MPA师生实践应用型成果的支持力度,积极进行制度优化调整,合理设定激励措施,有效地调动了广大教师开展案例教学和研究的积极性。同时,将MPA研究生参加案例大赛成绩与学业学分及评奖评优相结合,强化有效的师生双向激励机制,构建起MPA师生参与开发高质量案例的制度保障。

       4.案例教学全实战。注重研究生的实践锻炼,积极引导MPA研究生以课堂案例、工作实践案例为基础拓展案例的实战分析能力。将案例教学与“以赛代练”有机结合,近年来先后大力组织多批次研究生参加全省公共管理实践成果评选、全国公共管理案例大赛等重要的赛事活动,并为每个参赛队的案例提供指导小组、经费支持等。

     三、实际成效和创新之处

       1.形成了丰富优质教学案例资源。以教学案例为契机,加强师资建设,鼓励教师开发精品案例。2021年11月,我校MPA中心教师在MPA教学过程中开发的教学案例,成功入选省优秀研究生教学案例,被评为2021年浙江省优秀研究生教学案例。同时,以教学案例为资源,完善课程体系建设。

       2.研究生实践能力有所提升。各类公共管理研究生赛事是研究生实践能力综合水平的体现。2021年4月25日,我校MPA研究生在第五届中国研究生公共管理案例大赛决赛中荣获一等奖,为全国党校系统唯一获此殊荣单位。2020年6月,2021年11月,MPA研究生撰写的案例,分别获2019年度、2020年度浙江省专业学位研究生优秀实践成果奖。

       3.研究生论文质量稳步提升。建立了常态化的校外导师指导机制,强化对论文开题、预答辩等环节指导与审核把关。注重方法论训练,提升MPA研究生学术素养。加强过程管理,严把答辩质量关,2021年MPA学生论文质量相较以往把控更严格,进一步推动了MPA教育提优增质内涵式发展。

       4.研究生质量稳步提高。MPA研究生招生以来,研究生质量稳步提升,招生报名人数逐年增加。2020年招生报名人数是2019年报名人数的2.8倍,达到291人,报录比达8.3:1,其中一志愿初试上国家线人数66人。2021年招生报名人数370人,报录比10.6:1,其中一志愿初试上国家线人数78人,200分以上考生32人,报录比和初试上线人数均创历史新高。

 

获第五届全国研究生公共管理案例大赛一等奖

小小一扇门,何解千家愁?——安吉县“最多跑一地”改革

实践调查报告

(2020级MPA研究生胡佳莹、舒胜锋、严晓培、刘岩)

 

     一、成果主要内容

     2019年3月,浙江提出“最多跑一地”改革,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向社会治理领域延伸拓展,县(区、市)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成为改革实践的重要窗口。浙江省安吉县积极响应,于2019年4月启动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改建工程,打造“1+6+10+N”运行模式,整合15个政府部门入驻,引入人民调解员、“两代表一委员”等多方社会力量,一站式受理解决群众问题。2020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浙江安吉县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在考察调研时指出矛盾处理是一个国家、社会长治久安的一个基础性工作。解决问题的宗旨,就是为人民服务。老百姓都能够顺心满意,我们这个国家才能越来越好。基于此,我们经过对安吉县矛调中心为期半年的调查和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突破。

      本项目是研究安吉县“最多跑一地”改革的实践调查报告。县级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点)建设是“最多跑一地”改革实践的重要窗口,是浙江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创新,具有开创性意义。矛调中心建设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如何通过县级中心建设,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以“系统观念”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做好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必答卷”。

      二、意义及应用价值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对完善乡村治理机制、推进乡村善治、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提出了新的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进入社会转型加速期,农村社会结构、家庭规模、生活生产方式、群众利益诉求等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同时,乡村社会治理则面临着矛盾纠纷复杂多样、法治秩序不够完善、治理主体较为单一、治理方式发展滞后、基层民主不够充分等现实困境,影响了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速度和质量。

      本次调查实践反映了安吉县通过将县级中心打造成现代化社会治理共同体,提升政府公信力,探索出一条在党建引领下,以矛调中心建设助力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道路,实现变矛盾“中转站”为问题“终点站”、变群众“往上跑”为干部“往下跑”、变业务“数字化”为全程“智慧化”的过程,以这一个重要的县域样本观察“中国之治”,探讨县级中心如何高效化解群众矛盾纠纷新思路和新路径,为县域智治提供可参考的经验。

 

获2019年度浙江省专业学位研究生优秀实践成果奖

“服务型治理”何以可能?——宁波大港工业园区的探索与实践

(2019级MPA研究生沈越扬、任鹏彪、沈思雯、翁显平、陈  莹)

 

     一、成果主要内容

     2008年初,宁波大港工业园区在基本完成招商后,迅速陷入了服务与治理的双重困境。公共资源整合低、服务治理功能弱、企业不满声音大、员工需求满足少、劳资纠纷矛盾多……一系列问题的集中出现,将园区传统的服务与治理模式推到了风口浪尖。对此,北仑区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借鉴八年社区建设的成功经验,创新性的成立了“无居民”的大港社区,突出“服务”主题,尝试用社区“服务”视角做好工业园区的“服务型治理”。十年时间,通过积极多样的“服务”推动,逐渐取得了园区企业和员工的信任与支持,社区视阈下的工业园区“服务型治理”接连取得重大突破,为地方治理创新工作提供了有益尝试及“大港”参考。

     二、意义及应用价值

     本实践成果分为案例正文和分析报告两部分。在案例正文部分,围绕“大港社区‘服务型治理’路径”时间轴,对大港社区探索工业园区“服务型治理”各时间节点的具体事例梳理重现、回顾分析,尝试找出取得成功的原因和未来的前进方向。在分析报告部分,以三圈理论为视角,深入分析大港社区探索“服务型治理”的全过程,探讨价值、能力、支持三要素在决策和执行中的影响和作用,以及由“耐克区”所引发的创新思考及行动,通过优化议程来实现最佳治理成效,为地方治理创新工作提供参考、积累经验。

 

入选2021年浙江省优秀研究生教学案例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决策和能力构建

——新冠疫情防控的经验教训

(顾金喜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

 

     摘 要:新时代日益凸显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成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考验,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国民身心健康乃至社会稳定产生了重大影响。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传播速度快、感染范围广、防控难度大,更是对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决策和能力建构提出了巨大挑战。从中外比较和浙江疫情防控的情况来看,中国之制表现出了明显的制度效能,但也暴露出了不少应急管理方面的短板死角漏洞,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仍任重而道远。本案例系统梳理了新冠疫情防控过程中地方政府的处置过程,分析了地方政府应急决策的经验教训,探讨突发事件应急决策方法和提升领导干部应急决策能力的途径。

     关键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决策;应急能力;新冠疫情防控

     正文略

(本文为申报第三届浙江省研究生教育学会教育成果课题成果报告)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