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系统呈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最新成果,是推动广大干部群众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权威著作。近期,省委党校紧扣《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的主要内容,组织中青班学员开展专题学习研讨,结合工作实际深刻领悟伟大思想的精髓要义。《红色学府8090青年观察》栏目推出部分学员的学习思考,帮助大家深刻领会“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系统收录了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以来的重要论著。虽然这一期间我国的内外部环境充满着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但我们以“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勇气和智慧,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那么,中国破浪前行高歌猛进的发展密码是什么?第四卷“坚持敢于斗争”专题给出了答案。
党的光辉历程蕴含着丰富的斗争智慧
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斗争精神历来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中华民族自古传诵着“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名言警句,体现了中国人勇于担当、敢于斗争的精神。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斗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先天基因。中国共产党诞生于国家内忧外患、民族危难之时,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就肩负起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历史使命,勇于担当、敢于斗争是我们党与生俱来的风骨与品格。从高举反帝反封建旗帜、掀起大革命高潮,到开始武装斗争、开展土地革命;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御外敌到打败国民党建立新中国……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是在斗争中成长和壮大起来的,斗争精神贯穿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各个时期,中国共产党100多年的光辉历史,其实就是一部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革命史、战斗史、斗争史。我们党依靠斗争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斗争赢得未来。
新时代新征程需要继续发扬斗争精神
站在两个百年的历史交汇点,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我们面临的风险和挑战不仅一点也不会比过去少,而且只会越来越复杂,甚至会遇到难以想象的惊涛骇浪。要增强斗争意识,在重大风险、强大对手面前,唯有主动迎战、坚决斗争才有生路出路,才能赢得尊严、求得发展。要强化斗争本领,善斗争、会斗争,提升见微知著的能力,透过现象看本质,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始终牢牢把握斗争的主动权。要厚植斗争情怀,中国共产党勇于担当、敢于斗争,根本在于党除了人民的利益,没有任何自己的私利。无私者无畏,为公者恒强,无畏者才能担当和斗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担当和斗争是一种精神,最需要的是无私的品格和无畏的勇气。无私者无畏,无畏者才能担当、能斗争。”心底无私天地宽。有了无私的品格,才有担当的自觉和斗争的勇气,才能做到在急难险重任务来临时冲得上去,在风浪挑战来临时绝不退缩,在诱惑考验面前头脑清醒。
年轻干部要全面提升斗争本领
历史发展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的历史使命和任务,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历史担当和责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历史接力赛,现在历史的接力棒交到了我们这代人手里,年轻干部要在实现民族复兴的赛道上敢于斗争、奋勇争先。年轻干部要把斗争实践作为最好的课堂,自觉做起而行之的行动者,不做坐而论道的清谈客,把自己对中国梦的追求转化成为一场场斗争,自觉在斗争实践中眼向下看、心向下沉、脚向下走、力向下使。年轻干部要把提升斗争本领作为职责使命,始终秉持“不畏浮云遮望眼”的眼光,坚定“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斗争意志,发扬“千磨万击还坚劲”的斗争精神,在斗争中夯实思想根基、磨练斗争意志、丰富斗争经验、增强斗争本领,通过不懈努力为党和人民争取更大光荣。
(作者系省委党校第六期中青年干部集中培训班一班学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