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干部教育学院 >> 热点基地
热点基地
学院概况 学院动态 课程体系 教学基地 国际合作 联系我们 热点基地 省域培训共同体 特色项目
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现场教学——拱宸桥历史文化街区
来源: 浙江省委党校

一、拱宸桥历史文化街区

拱宸桥,京杭大运河到杭州的终点标志,也是千年古运河文化积淀之地,位于浙江杭州大关桥之北,东连丽水路、台州路,西接桥弄街,连小河路,是杭城古桥中最高最长的石拱桥。拱宸桥始建于明崇祯四年,当时举人祝华封,募集资金造桥。清朝顺治八年,桥坍塌。康熙五十三年,由布政使段志熙倡导并率先捐款,林云寺的慧辂和尚竭力募捐款项相助,历时四年,建成现在的这座拱宸桥。该桥长98米,高16米,桥面中段略窄为5.9米宽,而两端桥堍处有12.2米宽。

桥的东岸,是运河文化广场。广场上六幅浮雕,讲述着运河的古老历史,规模宏大的钱运茶馆,是一处仿古建筑。每当夜幕降临,附近的居民便走出家门,在广场上休憩,越剧迷则在广场的“曲艺杂坛”尽情展示才艺。桥的西岸,是拱宸桥桥西历史保护街区,北至杭州第一棉纺织厂保留仓库,南至登云路,西至小河路,东至京杭运河,规划用地面积7.83公顷,建筑面积约5万平方米。修缮工程对原有建筑进行保护、改善、整饬、更新、拆除等措施,抢救濒临破坏的运河沿岸历史实物遗存,形成以居住、休闲功能为主的集商业、休闲、娱乐及公共展示服务为一体的城市综合区域。

东连拱宸桥的桥弄街的一侧是近代工业厂房,另一侧是传统商业店铺,保留了大量民居建筑:沿运河的住家与埠头、合院式的传统民居、民国时期的里弄建筑、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简易“公房”、八十年代的“筒子楼”等,几乎浓缩了近现代中国的建筑。经过整治后,这里成为一个集中体现杭州清末至解放初期,依托运河而形成的近现代工业文化、平民居住文化及仓储运输文化的文化复合型历史街区。


二、小河直街历史文化街区

小河直街历史文化街区位于杭州运河、小河、余杭塘河三水交汇口,是杭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划定的历史地段之一。它起源于唐宋时期杭州城外一草市,至元代逐渐成为古代杭州城外的一个交通枢纽,到了清代发展成为一条独立的商业街、一个热闹的水陆码头。现存的街区建筑多建于清代至民国时期。至今在小河直街仍能看到作坊、会所、茶楼、店铺、商行、河坎、船埠等遗迹。它是一条集中反映清末民国初城市平民居住生活文化、生产劳动文化和运河航运文化的重要历史文化街区,是运河市井文化的缩影。据专家考证,这里的商埠水街是杭州城因水而兴、因水发展的一个硕果仅存的样本。这里的居民仍然保持着传统的杭州民俗。

小河直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工程以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和改善旧城区中低收入群体居住条件为主要目的,于2006年形成保护规划,2007年1月启动,2007年9月底完成一期重点保护区建设,2008年完成二期工程建设。小河直街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工程以还河于民、运河申遗和杭州市旧城改造规划要求为主要目标。通过整治传统建筑、适度添建和新建建筑,维持低层、高密度的城市肌理,完善基础设施、改善居住条件、提高环境质量,满足居民现代化生活需求,同时延续传统生活方式,恢复运河沿岸的传统风貌和特色,使历史街区“益寿延年”。

小河直街历史文化街区在保护整治过程中,摸索出了一些经验:一是保护整治要“以人为本”,把“宜居”即人的尺度、人的需求作为基本原则,只有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才能调动人民参与的积极性,才能保证项目顺利进展;二是要处理好保护与改善的关系,在保护中充分考虑居民居住条件的改善,在改善中充分重视历史风貌的延续,使两者协调统一;三是要鼓励公众参与,充分听取公众特别是原住民的意见和建议,使我们的保护整治更符合实际,并获得广泛的社会支持;四是要积极创新政策,给原住民提供更多有针对性的、具有选择余地的方案,而不是强制性的、“一刀切”的集中拆迁改造模式。小河直街历史文化街区在保护中采取的创新政策,已在杭州市上城区五柳巷、十五奎巷和拱墅区桥西等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危旧房改造中推广。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