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当前我省民企实现高质量发展仍面临哪些困难和问题,近期,2019年省委党校第一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修三班三组学员调研发现,去年下半年以来,在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一系列重要政策推动下,民营企业家发展信心有所增强,同时企业也还面临许多问题寄希望通过深化改革来解决。具体表现为企业的“七盼”。
一、企业期盼
一盼持续帮扶企业化解经营风险。目前,一些大型民企仍面临企业债券违约风险、商誉减值和股权质押平仓风险、担保链担保圈风险、流动资金风险,以及中美贸易摩擦影响风险、法律风险等,迫切希望政府持续性关注,着力帮助化解。担保链担保圈风险仍然存在。侵害企业产权案件和企业家人身安全问题仍有发生。
二盼加大减负力度,提供精准的靠前指导。一些出口企业反映,4月1日执行的出口退税率与增值税率同降至13%新政,导致原出口退税率为16%的企业利润减少。这是因为多数出口企业给国外客户的报价为扣除出口退税后的价格,而国内供应商未按减税幅度下调价格,出口企业反而面临利润损失。社保负担仍过重。希望明确环保政策预期,降低企业治污成本。
三盼继续改善融资环境。中小企业的融资难融资贵仍然存在。
四盼营造中性公平的竞争环境。民营企业反映,其实他们不需要专门给予优惠政策,希望按照竞争中性原则,享受与国有企业同样的待遇,但是目前还很难做到。多家民营企业表示想发企业债,但大多数银行态度不积极。而国有企业要发债,会有几家、十几家银行主动上门、争相参与。
五盼支持联合攻关解决核心卡脖子技术。在一些关键核心技术上面临国外企业“卡脖子”的情况,制约了发展。企业最期盼的,就是政府能够给予企业在联合攻克“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方面的强有力的支持、支撑与统筹。
六盼帮助企业“走出去”。企业走出去参与全球竞争,需要畅通的信息,需要强有力的中介组织等提供专业指导。一些走出去到“一带一路”国家的民营企业反映所知信息太少,前期工作艰难。企业认为,政府商务等部门应该着力培育法律、会计等中介组织力量,支持企业走出去;整合驻外机构、中信保、国企等力量,对民企开展培训咨询、提供信用风险识别、甚至牵线与国企抱团发展等方面提供帮助。
七盼利用自有土地建员工住房。调研中,民营企业反映当前用工难、留才难较突出,虽然不同地区反映的影响因素有所不同,但有两个因素是相同的,一是教育资源紧缺,不能很好地满足子女入学需要;二是解决不了人才公寓和职工宿舍问题。尤其是对于解决住宿问题,民营企业希望能够允许企业利用自己的土地建设员工宿舍。
二、对策建议
(一)聚焦聚力“自己人”,打造高质量的竞争环境。习近平总书记讲,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如何落实“自己人”的待遇、政策,建议要以竞争中性原则为指导,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总抓手,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一是市场准入要公平。重点围绕打破各种各样阻碍民营企业发展的“弹簧门”、“玻璃门”、“旋转门”,在市场准入、审批许可、经营运行、招投标、军民融合等方面,为民营企业打造公平竞争环境。二是政策待遇要平等。民营企业享有与国有企业同样的政策待遇。要推进产业政策由差异化、选择性向普惠化、功能性转变,在土地、能耗等资源要素保障一视同仁,推进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执法。
(二)聚焦聚力降成本,打造高质量的政策环境。民企对减负的看法是有政策,但获得感不强,原因在于有的政策线条太粗、有的设置条件太多,减负“最后一公里”做得不够好。要把帮助民企实质性减负工作作为当前重中之重的任务。建议开展5个方面政策落地的第三方评估工作,推动打造高质量的政策环境。一是减税效果评估;二是降费效果评估,如对社保缴费新政落地效果情况评估;三是我省全年为企业减负1500亿元以上的目标完成情况评估;四是对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省委办发〔2018〕83号)提出的31条举措落实情况评估;五是对各地创新做法进行评估。通过评估发现现行政策问题、总结成功经验,不断改革完善。
(三)聚焦聚力融资难,打造高质量的金融环境。解决融资问题,除继续推动上市公司纾困专项基金、政策性担保基金、转贷基金、各类产业发展投资基金、落实小微企业信贷“增氧计划”和金融服务“滴灌”计划、推广普惠金融,推广年审制、循环贷,打击恶意逃废债等既有政策外,还要大力推动“最多跑一次”改革、打破数据孤岛,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技术,不断建设和完善企业信用体系,解决银企之间信息不对称问题,为解决企业融资难提供最根本、最基础支撑。建议由省级层面牵头建设全省性的金融服务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全省相关政府部门数据和企业等社会主体信息应进尽进,掌握企业经营全息图,为打造高质量的金融发展环境提供强力支撑。
(四)聚焦聚力“卡脖子”,打造高质量的创新环境。首先是摸清底数。建议围绕“核、高、基”,全面展开调查,“核”即核心关键技术,“高”包括高能级创新载体、高水平创新主体、高新技术产业投资、高层次人才团队,“基”指基础保障、重大基础研究和大科学装置及试验基础设施。建议发改、经信和科技等部门组织力量,根据我省产业发展规划和现状,摸清底数。其次打好技术攻坚组合拳。一是规划引领。根据我省产业发展特点,制定基础科学研究战略规划。重点是针对当前“卡脖子”问题和长远发展的战略制高点,进行整体的战略布局,形成更有针对性的科技创新系统布局和科技创新平台的系统安排。二是集聚力量。广泛集聚国际国内人才参与到我省“卡脖子”问题研究,同时,也要发挥各类主体如民营企业熟悉市场的作用,贴近市场需求攻克难题。三是政策激励。要出台保障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改革举措和激励政策。如重大科技项目的立项和组织实施方式,科研绩效评价机制和国家科技奖励制度,加强软硬基础设施建设和开放共享,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产权激励,完善创新投入机制和科技金融政策等。
(五)聚焦聚力“自建房”,打造高质量的人才环境。2017年1月,全国国土资源工作会议上提出,允许符合条件的企事业单位利用自有土地建设政策性住房。从当前民企诉求看,企业引人、留人普遍存在住房缺乏问题。允许企业利用自有土地建设员工配套住房,甚至在审批土地时给予建房配套指标。建议研究制定我省《关于鼓励企业利用自有土地自建企业员工住房的办法》,为企业招才引智营造良好环境。
(六)聚焦聚力责权利,打造高质量的法治环境。要切实加强企业家人身和财产安全保护,畅通民营企业司法诉求反映通道,做好法律维权应急处置,形成公检法司保障工作合力。一是建议成立“浙江民营企业法律维权服务中心”。全国工商联已经在2018年底建立类似机构,广东省也由纪检监察部门牵头成立相应机构。建议我省尽快成立相应工作机构。同时,发挥企业家组织的作用,加强与公检法等部门的合作,建议在全省100家市县工商联、4000余家商会机构、近4万家大型民营企业中设立“检察院工作室”、“法院工作室”、“警务工作室”等,加强民营企业的法律保障。二是建议成立“浙江省维护民营企业家权益联席会议机制”。重点研究解决全省性的事关民营企业权益保护的重大事件,让企业家卸下思想包袱,轻装前进。
调研组成员:王海娟 曹 岑 郑红哲 李 云 刘志义
袁 彤 吕梅蕾 陈有为 闻人庆 黄文刚
吴卫平 汪权龙 杜 斌 赵 平
执 笔:刘志义 曹 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