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智库 科研动态决策咨询学术期刊科研制度
关于杭州空港地区规划建设一座标杆性展览场馆的建议
发布日期: 2019-05-16 17:30:55 来源: 浙江省委党校 作者: 科研处

 

 

以萧山机场为核心的杭州空港地区已经成为杭州城市国际化核心和浙江大湾区开放大平台。在这一地区抓紧规划和建设一座标杆性展览场馆,可以更好发挥“大湾区+大空港+大会展”的叠加效应。如果错过这一时机,未来可能将会付出更大代价

一、重要意义

(一)这是湾区经济加快发展的需要。杭州空港地区具有作为环杭州湾核心区的区位优势,紧邻杭州主城,通往沪、苏、绍、甬方向交通便捷,“V”字型的杭州湾产业带上,处于关键连接点。选择这一地区建设一座标杆性展览场馆,可以充分发挥改变区域空间定位的抓手作用,系统集成包括跨境电商、综合保税、临空经济在内的先行先试做法,更好推进浙江大湾区建设。

(二)这是临空经济加快发展的需要。杭州空港地区建设一座标杆性展览场馆,可以成为临空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例如,德国采取“临空经济+会展经济”的发展模式,法兰克福的莱茵—美茵机场作为欧洲大陆第二大航空港,法兰克福展览中心的规模位居世界第三,两者距离仅有12公里。

(三)这是会展经济加快发展的需要。浙江展览场馆建设存在“低小散”问题。根据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统计,相比上海和广东,总量方面,浙江展览场馆室内可供展览面积分为两者的99%和76%;同时,单体方面,浙江展览场馆的平均室内可供展览面积仅为前者的34%和79%。杭州国际博览中心展览面积不到10万方,不能满足专业会展发展的需要,部分大型展会只得寻求“多馆办展”或流失到了外地。

(四)这是对外开放加快发展的需要。建设一座标杆性展览场馆,将会弥补杭州乃至浙江城市基础公共设施方面的短板,促进集聚国际高端资源流量,推动杭州打造国家中心城市;可让这座标杆性展览场馆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进口商品“世界超市”和服务全球商家和消费者“买全球、卖全球”的公共服务平台。

二、经验借鉴

(一)上海:上海国家会展中心。通过规划选点的提前谋划和交通枢纽的有效接驳,实现了会展场馆、高铁枢纽和虹桥机场之间紧密衔接和互相联通,促进了会展服务功能和交通枢纽功能的良性互动,构成了一个融合前面三者的超大规模城市综合体。2018年,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国家会展中心举办

——临近机场。

——规模巨大。

——馆站融合。

——部市共建。

(二)深圳:深圳国际会展中心。沿着珠江东岸,深圳从南向北规划布局了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宝安国际机场和“两中心一馆”——国际会展中心、国际会议中心和科技馆,形成“大湾区+大空港+大会展”的叠加效应。这一区域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发展走廊。2019年9月开业运营的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将会成为全球第一的会展中心。

——临近机场。

——规模巨大。

——馆线同建。

——市场运作。

三、条件具备

一般而言,空港地区建设一座标杆性展览场馆,需要具备交通条件、市场条件和空间条件。随着杭州空港地区轨道交通进入密集规划和建设阶段,基础条件已经具备。

(一)具备了优越的交通条件。

(二)具备了可行的市场条件。

(三)具备了必要的空间条件。

四、主要建议

当前阶段,最为理想的是实现轨道交通和展览场馆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和同步运营,需要确保的底线就是留足未来空港地区建设一座标志性展览场馆的土地空间

(一)实施规划引领。抢抓萧山机场3期正在动工建设和轨道交通密集规划建设的时间窗口,学习和借鉴上海和深圳的经验做法,抓紧规划一座包括标杆性展览场馆、萧山机场、高铁枢纽、地铁车站和快线车站在内的超大规模城市综合体,力争通过快轨和地铁实现展览场馆、机场和高铁枢纽之间的快速联通,无缝对接。

(二)成立项目主体。积极争取列入浙江省大湾区建设的重点项目,优选项目建设的主体方案。一种方案是牵头成立项目公司,采取省市区三方共同出资、企业化运作的展览场馆建设运营模式。另一种方案是选择实力雄厚、综合开发经验丰富的城市配套服务商,让其负责代建标杆性展览场馆。

(三)争取馆线同建。借鉴深圳地铁线路和展览场馆同步建设的做法,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力争实现杭州机场快线和标杆性展览场馆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和同步运营。

(四)预留土地空间。提前确定标杆性展览场馆建设的规划位置,充分考虑标杆性展览场馆的用地需求进行空间预留,加大规划区域土地的管控力度和征地拆迁。由于这一项目具有全省影响,积极争取土地指标问题能在全省范围进行协调解决。

(五)防止重复建设。加快编制《浙江省会展场馆建设专项规划》,形成大中小展览场馆的系统组合,突出杭州空港地区标杆性展览场馆的行业引领作用。由发挥会展行业的监控职能,动态评估现有展览场馆的利用效率,防止展览场馆的低水平重复建设

 

 

姚如青  杭州市委党校市情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