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智库 科研动态决策咨询学术期刊科研制度
减轻基层负担还需解决乡镇管理 体制机制问题
发布日期: 2019-04-19 09:55:45 来源: 浙江省委党校 作者: 科研处

 

2019年是“基层减负年”。近期,省委从解决形式主义入手,出台为基层减负的20条具体措施,基层干部群众认为省委决心大、措施实,对基层减负充满期待。而当前乡镇管理中存在的一些体制机制问题是看不见的隐性的,是基层负担重的根源性因素。减轻基层负担既要治标,更要治本,建议上级重视解决乡镇管理体制机制等问题,从根本上减轻基层负担。具体梳理归纳如下,供领导参阅。

一、收入来源少导致财政负担重,需完善科学合理的财政运行机制。受访的乡镇干部一致认为,“钱袋子”是乡镇最发愁的事,由于受制于当前财政体制,乡镇收入来源单一,税收返回比例偏低,而刚性支出却与日俱增,导致收支失衡,有的乡镇政府甚至背上沉重的债务包袱,只能拼命围绕“土地财政”做文章,大部分精力被牵涉在抓收入上。对此,基层干部建议:要把进一步完善乡镇财政体制作为乡镇减负的重要一招,因地制宜实行乡镇(街道)财政分类管理,在充分考虑乡镇规模和发展潜力的基础上,对财力较强的发达乡镇确定合理的财政分成比例,充分调动建设开发的积极性;对财力相对有限的欠发达乡镇适当提高财税返还比例和转移支付标准,保障乡镇基本预算开支;对财政压力较重的乡镇采取倾斜政策,加大支持力度,把乡镇从财政的压力漩涡中解脱出来。

二、赋权不到位导致履责负担重,需完善责权统一的执法管理机制。近年来,乡镇工作任务越来越重,责任越来越大,但最让乡镇干部困惑的是责任下沉了,相关的权力却没有跟下来,许多工作权责不统一,导致乡镇陷入“不管失职、欲管无权、即管侵权”的尴尬境地,基层干部压力和负担大增。对此,基层干部建议:乡镇减负先要把责和权统一起来,通过委托授权方式,把部门的部分行政权力下放到乡镇,使乡镇履行职责更加得心应手。省级中心镇扩权工作多年试行下来也证明下放权力给乡镇,让乡镇政府多一点自主权,不仅不乱套,反而效率更高,明显有利于乡镇按照职责,更加积极主动地开展执法管理。

三、资源难整合导致协调负担重,需完善高效顺畅的指挥协调机制。近年来,乡镇的“四个平台”建设取得一定成效,但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部门信息不对称、网格资源难整合等问题,导致乡镇党委政府统一协调指挥不顺手,许多工作需要额外协调解决。对此,基层干部建议:“四个平台”建设要更加动真格,要以乡镇综合信息指挥室为突破口,进一步整合加强部门力量,强化科技支撑,打破信息壁垒,完善信息汇总、综合研判、流转督办、绩效评估等职能,把乡镇党委政府统一指挥协调的龙头作用真正凸显出来。

四、正向激励不足导致心理负担重,需完善提振士气的激励保障机制。受访乡镇干部感受到:一方面,对基层压担子多、问责多,正向的激励相对不足,导致部分乡镇干部心理负担较重,队伍整体士气不很高涨,甚至有不少干部人心思走,想要通过各种途径离开乡镇,调到部门工作;另一方面,为敢担当、勇担责保驾护航的干部容错免责制度真正落到实处尚有难度,乡镇干部依然担心被问责,成为“背锅侠”。对此,基层干部建议,要从精神、物质等各方面大力加强激励保障,努力提高基层干部的职业认同度和荣誉感。加大基层干部与省市机关干部的交流力度,畅通人员流动的制度通道,增强干部队伍的活力。各级领导要主动关心关怀基层干部,安排工作要严宽适度,科学合理,使基层干部既能够“5+2”、“白+黑”,关键时刻豁得出、顶得上,又能享有正常的休息和福利,充分体验工作幸福感。

 

王  勇:省委党校研究室副主任

邵  茜:省委党校研究室主任科员

陈抒妤:省委党校研究室副主任科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