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智库 科研动态决策咨询学术期刊科研制度
更大力度解决基层形式主义的对策建议
发布日期: 2019-04-19 09:52:16 来源: 浙江省委党校 作者: 科研处

 

文山会海、形式主义等是机关运行中的顽疾。2018年底,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把基层干部从一些“无谓的事务”中解脱出来,让基层把更多时间用在抓工作落实上。调查显示,近年来,浙江在破解文山会海、基层七多八多等形式主义问题上措施有力,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基层仍不同程度存在一些“无谓的事务”现象,并随着形势变化而翻新。课题组对此提出了一系列对策建议。

一、近年来我省破解基层形式主义的做法和成效

改进工作作风、坚决克服各类形式主义,是近年来我省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并积累了不少经验和成效。

一是划“红线”,不断筑牢立规明矩、正风肃纪的制度笼子。近年来,我省先后出台多个文件,就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和整治形式主义等问题提出明确要求,推行“无会日”制度,规范和控制各种考核、检查,严格限制“一票否决”事项等。93%的受访干部认为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严厉惩处起到了应有效果。

二是亮“底线”,注重实践导向,对基层典型问题进行专项整治。省委先后出台“28条办法”“36条办法”及“六个严禁”,重点整治文山会海等顽固问题。问卷调查显示,96%的干部认为“吃拿卡要”“迷恋特权、搞特殊化”“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等不良现象已基本消除。

三是拓“视线”,创新载体方法,切实巩固基层减负成果。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大幅减少基层工作台账,杭州积极推广基础台账电子化,建立全市统一的“智慧社区”综合管理平台,信息统一采集、资源互联共享;舟山的工作台账从102项压缩到20项,并不再为考核检查单设台账;长兴县坚持“工作看实绩”的理念,以“个性化”考核的方式为基层“减负”,有效避免“材料出政绩”现象。2014年,省公安厅在22个派出所做了“不下工作指标、不参加上级考核”的创新实验,均取得明显进步,普遍实现了发案下降的目标。

四是接“天线”,坚持示范引领,打造“大抓落实”的浙江工作品牌。省委常委会以上率下,大兴学习与调查研究之风,省领导亲赴各地开展“三服务”活动,认真解决基层反映的涉村涉企事项“七多”等问题,为全省作出表率,全省上下形成了大抓落实的浓厚氛围。“大抓落实”的浙江工作品牌效应已基本形成。

二、“无谓的事务”现象在我省仍有不同程度的存在

尽管我省在破解形式主义上已取得明显成就,但调研组发现,习近平总书记“点名”的“无谓的事务”现象在我省仍有不同程度的存在,对此需保持清醒的头脑。

1、“痕迹管理”不同程度演变为“痕迹主义”。“留痕”工作制度虽为监督检查提供了直观凭证,但不少地方在执行中要求“全留痕”“留全痕”,结果重“痕”不重“绩”、留“迹”不留“心”,70%的受访干部认为这是基层“无谓的事项”最突出的表现。

另外,新的“指尖上的形式主义”有增多之势。基层干部需要频繁在APP和微信群里上传照片、汇报情况等。

2、检查考核名目总量仍然偏多。基层干部反应,每年需要接受各类专项督查和各种考核从十多次到几十次不等,涉及内容上百项,检查考核的频率过高、多头重复问题依然存在。责任的“漏斗效应”,加重了基层工作负担。

3、“文山会海”现象有所反弹。调查发现,层层重复开会、以会议代替落实、临时分派任务多、汇报材料多等问题有回潮之势。“开会才算重视,发文就是落实”的老毛病未能得到根治。

三、难解“无谓的事务”难题的主要原因

1、形式主义与官僚主义难定性、难追责。目前,相关党纪法规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多是原则性要求,缺少操作性强的明确规定,加上基层不敢直接发声,结果为形式主义与官僚主义的存在提供了弹性空间。

2、基层权责不对等,部门“责任主体”变为“督查主体”。46.5%的受访基层干部认为,“权责不对等,有责无权”是基层各种“无谓的事务”根源所在。上级职能部门将压力和责任随意下传,自己则成为负责督查考核的裁判。

3、考核机制还有待完善。一是考核主体分散化,上级各条线各个部门都进行考核、评优,“部门间竞争”的压力最终都转移到基层。二是考核方式简单化,过于重视各种纪实“留痕”材料,简单以留痕多少评判工作成效。三是考核内容随意化,对基层实际需要关注不够,一些考核内容是基层自身无法掌控的工作。四是考核形式片面化,大多“无谓的事务”根源在上级,但下级无法问责上级。

4、不恰当的问责机制助推了形式主义。一些部门督查问责追求“严”“高”“全”,下达任务动辄拔高到“政治任务”的高度,结果是干事的干部容易被追责。63.5%的受访干部表示,基层“痕迹主义”的主要原因是上级相关职能部门“担当意识不强”。

四、下大决心破解基层“无谓的事项”难题

行百里者半九十。破解基层“无谓的事项”难题,需要全省上下继续行大抓落实之风,精准发力、重点突破,切实把浙江打造成一个能干事、能干成事的好地方。

1、强化制度规范,把好督导检查的入口关。基层“无谓的事项”,改革的阻力在体制内。建议省委尽快出台操作性强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定量和定性规定,尤其是就督查检查过多、过度留痕、滥用属地管理等重点问题做出具体规范,强化市县级相关领导和部门的责任担当意识,明确各级党委(党组)的主体责任和纪委的监督责任。

2、坚持标本兼治,瞄准典型问题精准施策。一是整合工作类APP、精简微信工作群。二是集中整治过度留痕问题。减少各类日志、纪实的“工作留痕”硬性要求。三是控制索要材料报表总量和频次。大幅度减少会议、台账、报表、材料等,能利用现有数据材料的就不要基层反复提供,不要求通过QQ、微信、专用APP等载体晒工作痕迹。

3、注重客观实效,切实发挥好考核指挥棒作用。一是优化考核指标,降低留痕事项在考核中的权重,增加工作实效和群众评价的权重,让群众拥有更多话语权。二是改进评价方式,适当引入第三方评价制度,突出结果考核,辅以过程考核,督查检查多用暗查暗访。三是调整考核重点,强化重点任务考核、简化常规任务考核,强化考核的正向激励。四是推进分类考核。整合各条线的考核事项,严格控制考核总量。

4、营造良好氛围,激发干事创业的活力。一是让基层敢于发声。改革自上而下单向管控模式,给予基层应有的话语权。二是落实准入制。采用任务分派备案制,防止随意分派基层无法有效承接的工作。三是容错免责重点向基层倾斜。基层情况千差万别,要敢于信任基层干部,健全容错免责权利救济机制。

 

执笔:吴兴智(省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