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智库 科研动态决策咨询学术期刊科研制度
良渚古城遗址高质量发展的问题挑战与对策建议
发布日期: 2019-10-21 15:38:46 来源: 浙江省委党校 作者: 科研处

省委党校2019年第二期进修三班第一组

 

良渚古城遗址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极大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文化自豪感、民族认同感和精神归属感,也产生了持续的 “良渚热”。同时,申遗成功之后,如何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指示精神,处理好良渚古城遗址保护和开发、中华民族精神传承和转化、文化自信和百姓获得感等关系,实现科学的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是个重大课题。

一、良渚古城遗址保护面临的现实问题和发展挑战

在申遗过程中,良渚古城遗址初步开辟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浙江特点的大遗址保护之路,总体来说,初步形成“遗产保护工作让老百姓支持、成果让老百姓共享”的共治共建共享格局。但一些现实问题和发展挑战也亟待解决。

一是各方合力还需加强。尽管杭州市已组建良渚遗址管理区管委会,在遗址的整体规划和保护方面发挥着重要的日常管理和统筹协调作用,但就目前而言,从纵向上看,省、市、区、镇街、村合力还需加强,各层级之间的责、权、利有待理顺;从横向上看,各相关部门之间存在力量分散、协调不畅等问题。市场主体、社会组织、民众个体参与度不够。

二是民生发展挑战加大。在“保护第一”的原则下,遗址区域设施建设非常谨慎,保护、开发和利用三者存在矛盾,尤其是如何通过遗址的高质量发展促进地方和反哺民众,增强百姓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如遗址核心区周边区域有200多户家庭翻修拆建住房,因申遗而延迟获批;申遗成功后,对这么多家庭的集中建房修房要求,地方政府和审批部门也备感压力。虽然保护补偿机制得以建立,但一些拆迁农民因为自己的土地还在遗址区域,拆迁后距离远而有所不便。

三是基础设施配套不够。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受到大遗址保护的制约,面临旅游开发建设指标少、设施落地难,本地居民和外来人口的房屋住宅、投资厂房以及配套性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滞后,地铁轨道交通没有直达、公路交通路线不够发达等现实问题。如杭州地铁2号线良渚站(终点站)距离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南入口约有7公里的步行距离,虽可换乘b支8路和430路两班公交车,但需额外花费几十分钟时间。

四是宣传展示还不充分。对良渚文化遗产重大价值的创造性解读还不够深入。要把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圣地的宏大格局展示充分、呈现清晰、阐述到位、宣传扩大,还有很大差距。由于土遗址的先天劣势,遗址现场展示的观赏性、震撼性、可看性不强,对大众的吸引力不够。良渚遗址公园和良渚博物院目前的参观游览模式以静态解读为主,缺乏可互动、体验式的旅游载体,公园内虽有以孩子为对象的玉器研磨、沙地考古等项目,但设计简单,可玩性差。

五是旅游效应亟待提升。遗址周边精品景点不足且分散,串珠成链效应不够,导致游客消费、住宿以及重游意愿较低。以良渚文化为主题的文创产品开发尚处初级阶段,良渚遗址公园内有一处售卖点,公园门口有两个商店,但里面关于良渚的文创产品不多,缺乏购买吸引力;良渚博物院也同样存在这个问题,文创产品的开发与业态发展还有很大空间。

二、良渚古城遗址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良渚不仅是杭州的、也是浙江的,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按照省委书记车俊的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大格局”“一盘棋”思想,将良渚古城遗址高质量发展作为一个综合性、系统性的工程来抓,坚持科学治理、可持续发展,切实解决面临的实际困难和问题,真正把良渚建设成为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圣地、文化自信的高地,为中国和世界的大遗址保护与发展贡献可复制、可推广的“良渚模式”和“中国方案”。

一是形成新型大遗址治理模式。省、市、区三级要唱好良渚发展“大合唱”,建立多级协调机制。余杭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协调联动,形成齐抓共管工作合力,将大遗址保护利用有机融入当地公共服务、小城镇建设、新区发展、美丽乡村建设、文旅产业发展。加强区域周边与通达的交通建设和设施配套建设,提升外围基础配套、田园环境风貌。最终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考古持续、规划先行、公益主导的新型大遗址治理体制。

二是加强良渚文化精神挖掘弘扬。良渚古城遗址是中华传统的精神标识和国家的文化名片,正本清源地回答何以中国、何为中国的问题。良渚文化孕育的工匠、勤劳、智慧、勇敢、拼搏等精神,与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求真务实、诚信和谐、开放图强”的浙江精神一脉相承。要进一步挖掘良渚文化内涵,弘扬良渚文化精神,强化良渚文化标识,让良渚文化的“根”与“魂”根植深厚,把良渚精心打造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教基地、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科普教育基地、全国研学旅游示范基地,推动良渚文化知识纳入中小学教育体系和干部教育体系。

三是完善政策规划引领保障。制订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比如产业发展政策、金融服务政策、招商引资政策、基建保障政策、民生服务政策、奖励扶持政策等。尤其要完善拆迁、建房等民生补偿机制,体现人文关怀。坚持 “多规合一”,在《良渚古城遗址保护管理规划》《良渚遗址综合保护概念性规划》等相关普遍性规划的基础上,全面清理、整合各级各部门申遗前后出台的各类规划,制订统一的近期发展与远期建设规划。

四是提升遗址管理服务水平。推动周边区域的民生服务、政务服务、商贸服务、志愿服务、评价服务。推进良渚遗址公园和良渚博物院“最多跑一次”改革理念的延伸扩面,以游客访客的获得感和体验感为导向,完善基础配套,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构建抵达、接待、参访、离开、评价全流程的标准化高质量服务模式。探索以数字经济赋能古代文明、现代遗址,推动良渚古城遗址区域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转型,丰富土遗址展示手段,增强可看性、观赏性、互动性、体验性。加快“智慧城市大脑”在遗址的场景化运用,推动遗址区域视频监控系统、人脸识别系统、物联网系统、智慧体验系统等的全面升级。

五是实现文旅融合“金镶玉”效应。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带动遗址周边乡村旅游、民宿经济、民俗文化业态发展。整合遗址公园外围良渚博物院(美丽洲公园)、瑶山遗址、水利系统遗址等独立片区及良渚文化艺术走廊区块、浙江省考古展示园、美丽乡村等资源。联合西湖、大运河世界遗产,打造“世界文化遗产群落”。以良渚国家遗址公园为核心,推进太湖流域和钱塘江流域良渚文化遗址资源保护与利用,打造长三角大良渚文化圈。高质量打造良渚IP,加快文创开发,将良渚文化元素融入动漫游戏、创意设计、数字传媒、广播影视、工艺美术、文化娱乐。发展“旅游+演艺”,打造一场视听震撼、穿越古今的高水准艺术盛宴。

六是推动良渚文化开放共创。采取多形式、多途径的交流合作机制,加强与外国专家学者、国外知名媒体、世界其他文化遗产地的联系交流,以论坛会议、学术交流、展览展示、文艺演出、产品销售等形式,推动良渚文化“走出去”“亮起来”。加强行业协会建设,发展遗产保护、推介宣传、旅游产品开发、历史文化研究等民间协会、基金会、社团组织,共同参与良渚发展。建立一支公益讲解、秩序维护、交通疏导、医疗服务、垃圾分类等的高素质志愿者服务队伍。引智、育智、留智相结合,培育发展良渚古城遗址急需的考古类、博物馆类、文化产业管理类、旅游管理类、创意设计类人才。

调研组成员:丁平蛟 田斌君 梁绍红 王菊芬 陈荣华

骆  威 包有明 汪光年 葛建娟 金晓伟

执 笔:骆  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