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智库 科研动态决策咨询学术期刊科研制度
关于继续放宽中职、普高分流限制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发布日期: 2019-01-08 08:38:54 来源: 浙江省委党校 作者: 科研处

我国教育实行双轨制,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分立,与此相应,在高中阶段实施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的分流制度。“职普分流”可为培养产业发展所需的技能型人才提供生源保障,但与当前群众日益增长的就读普通高中的愿望有所冲突。如何破解两者之间的矛盾,既满足群众“读好书”需求,又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围绕这一主题,省委党校积极组织课题组赴省内多地进行实地调研,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以下调研报告。

一、我国高中教育“职普分流”的政策沿革及发展趋势

从政策的演进看,我国实施“职普分流”始于改革开放初期。1983年,教育部、劳动人事部、财政部、国家计委等部委联合出台了《关于改革城市中等教育结构、发展职业教育的意见》,首次提出初中毕业生按照1:1的人数要求,分别升入普通高中和职业技术学校。进入新世纪,国家对“职普分流”的要求发生了变化。2002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要“保持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的比例大体相当”。此后的相关政策文件,均采用保持“职普比”大体相当的提法。

二、我省高中教育“职普分流”情况及需要关注的问题

浙江省严格执行国家“职普分流”政策,并始终保持着中职招生数与普通高中招生数大体相当,这为我省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生源保障。但需要引起关注的是,当前我省“职普分流”政策在执行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矛盾和问题。

1.群众升学意愿有待更好满足。随着我省群众收入的不断提高,许多家庭对子女升入普通高中继而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日益迫切。为了充分尊重和保护初中毕业生对升学方式的选择权,省政府近两年积极出台措施“放宽普高、职高分流限制”,回应社会关切。但从数据看,“放宽”趋势并不明显。

2.职普分流比例有待科学设定。国际经验表明,“职普比”并非越高越好。浙江经济实力位居全国前茅,却是全国 “职普比”控制最严的省份之一,中职招生比例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高于大多数省(市、区),高于其他沿海发达省(市)。我省实施 “职普分流”政策已30多年,期间产业结构、居民收入、就业形势等均发生诸多变化,当前是否仍有必要实施全国最严的“职普分流”政策,需要进行全面客观科学的分析评估。

3.中职升学比例有待加快提高。据研究,随着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企业对应用型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从这个意义上讲,为“职普分流”之后的中职学生提供更多升学特别是升入高职的机会,应当成为我省应用型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近些年,虽然我省在拓宽中职学生升学渠道方面出台了一些创新举措,但中职生升学的比例仍然偏低,远不能满足产业结构调整所需。

4.底层固化效应有待引起关注。据了解,我省约七成的中职生毕业后直接就业,但多数人从事简单工种拿较低薪酬。因对就业前景不看好,中职在校生流失率远高于普通高中,而且这些流失的中职生大部分只能与农民工一样从事低端劳动。另外尤其需要关注的是,我省七成以上的中职生来自农村和城市中低收入阶层。

三、几点建议

近两年省政府提出放宽“职普分流”限制,这既是发展趋势,也是民心所向。但放宽“职普分流”限制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以此为契机,推动职业教育资源整合和高质量发展。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1.放宽本省户籍初中毕业生职普分流限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各地可以“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合理确定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比例”。鉴于我省群众对子女升入普高的愿望迫切,建议有关部门回应社会关切,结合我省学龄人口发展趋势与高中布局规划调整,研究制定逐步放宽本省户籍初中毕业生“职普分流”限制的具体措施,争取我省中职招生比例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2.支持优质中职学校跨区域招生。放宽本省户籍初中毕业生“职普分流”限制的同时,也要发挥我省职业教育发达优势,努力拓宽中职招生渠道,以保持国家要求的“职普比”大体相当。为此建议:一是支持中职学校跨省区招生。支持中职学校扩大招收外省户籍中职生,并予以财政保障,以减轻本省户籍学生“职普”分流压力,同时也可储备可观的产业工人为我所用。二是支持中职学校跨市县招生。在有条件的省等级中等职业学校,择优开展跨市县招生试点,推动优质职教资源的整合提升与共建共享。

3.提高中职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当前我省产业高端化发展趋势明显,考虑到教育政策具有滞后效应,我们需要超前谋划应用型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建议结合我省高教强省建设,大力拓宽中职学生升学渠道,积极推进中职、高职与应用型本科的一体化建设,稳步扩大高等院校面向中职招生的比例数量,提高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的匹配度,将我省打造成为应用型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高地。

4.建立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融通机制。发达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的经验之一,就是建立较为完善的职普融通机制,为职校学生回归普通教育的提供多种机会。在调研中,我们了解到湖州市在推动“职普融通”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其经验值得借鉴,建议有关部门总结推广。

 

调研组成员:潘超英、潘建中、金勇、吴伟光、

    李贤政、刘兴景、黄通荣、秦敏、

    徐元玮、卢岳平、张利萍(执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