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智库 科研动态决策咨询学术期刊科研制度
我省全科网格建设的总体成效与问题
发布日期: 2019-01-23 11:36:01 来源: 浙江省委党校 作者: 科研处

自2016年省综治委明确提出“全科网格”建设目标与要求以来,全省各地开展了诸多探索实践。为全面了解这两年我省全科网格建设工作的成效,省委党校课题组先后多次组织调研,对各地全科网格建设情况进行了全面评估。总的来看,我省全科网格建设成效明显,涌现了不少典型经验,但实践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依然不容忽视。

一、各地推进全科网格建设的主要做法

(一)做实网格队伍,已形成“外聘专职”、“转岗专职”、“社工兼任”、“社会兼职”四种模式。各地对全科网格建设高度重视,大多通过向社会公开招聘、整合现有资源等方式组建起了一支专职为主,兼职为辅的网格员队伍。

(二)明晰职责任务,基本形成“多元合一、一员多用”的格局。一是优化网格设置;二是规范网格事项;三是强化网格员履职能力。

(三)规范工作机制,多措并举有效提升全科网格综合治理效应。一是打造“红色网格”。二是完善协作机制。三是建立激励机制。

(四)落实经费保障,相关软硬件支撑夯实了网格治理基础。一是按照“费随事转”原则落实专项经费。二是完善硬件及技术支撑。

二、我省全科网格建设实践的几个基本判断

根据调研数据的分析,并结合实地走访的直观感受,本课题组成员对于全省全科网格的建设实践,主要形成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共识:一是全科网格已成为基层治理的重要载体。二是专职网格员队伍整体素质基本满足工作需要。三是专项资金保障和团队协作是影响实践成效的两个关键因素。四是群众对全科网格的认同感增强。

三、当前全科网格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网格职责定位仍待规范。一是制度不明确。有些地方所制定的清单规范化和细致化程度参差不齐。二是网格员不了解。在一些地区,仍有不少专职网格员表示对网格工作清单内容不够了解。

(二)形式主义问题有增多之势。当前网格考核过于倚重信息技术的定量考核,重点在网格员轨迹、信息报送量、事件办结率,导致实践中“虚功”多“实功”少的形式主义问题,例如,人员空跑;事件空转;信息瞒报等。

(三)部门统筹协调“中梗阻”问题。一是网格全科化与四个平台的功能协调问题。二是事件流转机制不完善。三是信息平台整合不到位。

(四)网格员队伍激励与“隐患”问题。一是有效激励机制不足。导致队伍的稳定性不足,影响了网格功能的发挥。二是外聘专职网格员的“身份隐患”问题。向社会招聘的专职网格员主要以长期的合同工为主,将来因各种原因需要解聘时,可能出现类似“民办教师群体”难题。

四、进一步深化全科网格建设的建议

(一)着眼“寓管理于服务”完善网格职责。一是补齐网格“服务”功能短板。以综合性、服务性为导向,理清基层综治中心与综合服务中心的关系,建立网格员的代办服务事项清单。二是强化制度的前瞻性和权威性。建议省政法委协同省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在省级层面率先研究制定全科网格制度的地方性法规,为规范网格职责、优化信息流转与问题处置机制提供指导和依据。

(二)着眼“数据共享”加强平台整合。一是统一数据标准。省级部门应加强统筹,为综合信息平台和各条线平台的数据对接制定相对统一的规范和标准,着力解决涉及多个部门的系统冲突问题。二是建立整合平台。以此轮机构改革为契机,在县区级层面规范设置大数据主管部门,推进全科网格与政务办事基础数据的共享互通,推动“最多跑一次”改革向社会治理领域延伸。

(三)着眼“精细化”改进网格管理机制。一是调整考核机制。改变过于倚重系统数据的考核方式,重点强化群众对网格工作的评价考核,加大民生服务方面的权重。设置不纳入“办结率”考核的“事件报备”模块,消除系统的信息“盲区”。二是破除网格员身份难题。在一些地方先行先试建立专门负责网格员队伍运营的公益类社会组织或管理公司,实施政社(企)分开,进一步提升网格队伍的专业化与职业化水平。三是因地制宜分类设置。制定和实施分类改革方案,因地制宜,巡查频率和重点走访不搞“一刀切”。

(四)着眼“人尽其用”增强网格队伍活力。一是完善激励机制。完善相关激励机制,着力保持队伍活力。二是注重网格团队建设。整合网格队伍,建立有效的网格横向和纵向协作机制。三是做实网格的社会基础。扩大社会参与,推动网格全科化向治理全员化拓展。

 

吴兴智  浙江省委党校教授

胡重明  浙江省委党校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