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智库 科研动态决策咨询学术期刊科研制度
我省民企对进一步改善营商环境的呼声
发布日期: 2018-11-26 15:29:52 来源: 浙江省委党校 作者: 科研处

面对当前国际环境变化和国内经济转型升级的挑战,我省民营企业遇到了新的困难。他们如何看待当前经济形势?对政府进一步改善营商环境有什么建议?近日,省委党校课题组专门听取了来自制造、商贸、房地产、互联网新经济等不同行业领域10余位民营企业家的想法和建议。

一、当前值得注意的问题

(一)部分民营企业创业信心不足。座谈会上,多数企业家感叹今年要做的就是“活下去”。企业家们坦陈:从经济环境看,经济形势不确定性增加;原材料、用地、用工、税费、融资等成本大幅增长。从社会环境看,企业时常处于弱势,在劳资矛盾纠纷处置等方面常遇不公对待;部分民众把贫富分化等社会现象和民营经济联系起来,对民营企业心存偏见。从政治环境看,企业家对产权保护等感到担心;一些地方和部门在实际工作中,并没有对所有企业坚持“三个平等”,即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反腐高压态势下存在政府工作人员不贪但也不作为现象。当前浙江民营企业家已不同程度出现了创业信心不足、动力不够等问题。“信心比黄金更重要”,企业家们呼吁党和政府及理论界要进一步帮助民营企业廓清迷雾,重拾信心。

(二)“玻璃门”“弹簧门”现象依然大量存在

一是“招大商”的理念挤压中小民营企业发展空间。二是某些领域门槛难进。三是融资难融资贵。四是新的垄断给中小民企带来压力。总之,经济法治化不完善引起的各种不公、市场竞争不充分引起的各种垄断,使民营企业“看到政策,无法享受;看到空间,无法进入;看到机会,无法把握”。

(三)疾风骤雨式的节能减排,影响整个经济生态。环保风暴中,一些传统企业、小企业首当其冲;一些地方在执法过程中存在方法简单、粗暴执法、“一刀切”等问题。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小企业的限产停产使一些大企业失去配套,产品链断裂。

(四)各层次人才全面短缺,供需矛盾突出。无论是高精尖人才还是蓝领工人,高管还是专业技能工人,民营企业普遍感到劳动力难招难留。究其原因,一是我省人才集聚能力不够。二是人才生态环境有待优化。只有将人才生态环境涉及的因素一揽子通盘考虑并出细招实招,才能增强各层级人力资源的身份认同和归属感,解决招人难、留人难问题,并释放出人才红利。

(五)减负降本政策红利并未充分释放,企业获得感不强。近年来,从国家到地方各个层面扶持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很多,但是企业政策获得感并不很强,企业呼声集中在以下几点:一是政策制定不接地气。二是政策间缺乏协同。三是管理简单粗暴。一些部门在管理中存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一刀切”、经常变化等现象。

二、对策建议

(一)注重持续的制度保障,系统优化营商环境

1.深化企业投资项目“最多跑一次”改革。进一步研究、突破改革中的重点难点,最终实现从“代跑”到“代申报”到最后的“自动流转”,实现企业投资项目智能审批和无感审批,进一步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

2.为企业发展营造透明公平的竞争环境。一是对所有类型的企业一视同仁,打破垄断;依法、公平处置民营企业的各种问题和纠纷。二是建立完善的政策落地督查机制,用以监督银行等金融机构、涉企政府部门、招投标等领域是否真正做到对所有企业无差别化对待。三是坚决杜绝反腐高压态势下政府部门为避责而不作为、不担当的懒政行为。

3.健全涉企政策制定和落实中的沟通机制。要建立政策执行的反馈机制、督查评估机制,切实纠正政策执行偏差。同时,健全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制定机制,从源头上确保涉企政策不跑偏。政府必须清醒地意识到,政策多变、效果不彰也是经济法治化程度不完善的表现,要真正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

(二)优化人才生态环境,增强人才集聚力度

1.高度重视高素质劳动力的培育和供给。要花大力气解决我省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不够发达的问题。同时挖掘中西部、东北部等地区的劳动力市场,比如吸引内陆地区高校带科研项目带人才与我省民营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等。

2.进一步优化人才生态环境。在城市就业机会、创新创业氛围、公共服务水平、政府治理效能、社会文化包容度等方面系统推进,营造引才留才用才成才的一流软环境。

3.构建民营企业教育培训体系。一是通过政策支持,引导集聚社会培训资源为企业培训服务,对企业领军人才、中高层管理人才、创业创新和技术技能人才等各层级人才进行分门别类的培训教育。二是充分利用专家库储备的高端创新型人才资源,为民营企业转型升级解决设计、创新、转型、升级等方面的问题。

(三)克服本领恐慌,提高政府治理能力

政府部门和干部要增强对新经济的研判能力,主动学习,及时跟踪分析,加强过程监管。有企业建议,浙江作为新金融发展先行区,应努力争取成为互联网金融发展试验区,充分竞争的、分级的金融市场能满足企业和个人不同层次的需求,当然这对政府的科学引导和严格监管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四)加强企业党建工作,发挥“红色引擎”作用

探索创新以协会或园区党委为主、镇街党委为辅的系统管理和属地管理相结合的非公党建工作体制,激发民营企业党建的活力和效力,实现“强党建”“强企业”的“双强”互促,共同推进。

执笔:黄喜宏  黄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