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智库 科研动态决策咨询学术期刊科研制度
关于深入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的调查与建议
发布日期: 2018-10-17 15:48:54 来源: 浙江省委党校 作者: 科研处

当前我省正在深入实施数字经济 “一号工程”,全省数字经济发展大会提出了“5年后数字经济总量要比2017年翻一番,达到4万亿元以上”的目标。为及时把握各地实践动向以及落实过程中存在的难点问题,省委党校工商管理教研部调研组赴省有关部门以及杭州、宁波、温州、绍兴、湖州等地开展调研,发现基层普遍存在对数字经济发展认识模糊、推进工作缺乏有效抓手以及企业数字化转型信心不足等问题,调研组经过认真讨论,提出了相关建议。

一、存在的问题

(一)对数字经济发展认识模糊

1、对什么是数字经济认识不清。调研发现,不少干部、企业经营者并没有搞清楚什么是数字经济。一是将其和实体经济割裂,或是把互联网、信息化等同于数字经济。二是忽略了数据蕴含的巨大价值。三是缺乏需求意识和问题意识,对于收集什么数据以及数据拿来后怎么提升产业效益没有清晰概念。

2、对数字技术形态理解困难。相关技术日新月异,虚拟性强,加上目前真正利用数据来驱动生产的案例还很少,很多领导表示理解起来十分困难。不少长期从事经信工作的基层干部表示缺乏通俗易懂的读本以及有效的学习渠道,学习的系统性和时效性严重不足。

3、对数字经济发展有畏难情绪。对于数字经济潜在发展空间及倍增目标的实现,各地理解存有分歧,部分表现出较强畏难情绪,认为当地数字技术基础薄弱,要实现高幅度增长,维持如GDP一样的全省占比难度很大。也有些干部直言,数字经济融合部分难以度量,倍增目标实现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融合部分的统计范畴,玩“数字游戏”的意识正在萌发。

(二)基层落实缺乏有效抓手

1、服务供给能力不足。不同行业在生产流程、终端产品、服务对象以及所处的政策环境等方面具有显著差异,使得数字化转型约束各有不同。对我省多数地区而言,由于缺乏复合型人才及专业服务机构,难以有效服务不同行业、企业。

2、工作机制尚不健全。数字经济发展涉及众多部门,职责边界模糊,涉及较多经费时,各部门争相参与;反之则互相推诿。此外,在落实一些专项工作中,为了完成考核指标,摊派现象比较突出,重“量”轻“质”。另外,运营商所提供的云产品十分基础,加上相关培训服务不到位,导致企业认为上云是任务,是摆设,意义不大,甚至反感。

3、项目招引难度加大。当前数字经济发展成为全球共识,对于数字人才、项目的竞争趋于白热化,目前国内已有北京、上海、天津等20个省市出台了人工智能相关产业政策和措施,24个省市或地区发布了区块链相关政策及指导意见,相应政策力度也在不断加大。

(三)企业数字化转型信心不足

1、企业自身能力存在不足。对于传统行业中众多中小企业而言,数字化转型缺乏人才、资金等支撑条件,加上近几年能源、原材料价格与用人成本持续走高,生存压力倍增。在此情形下,企业对数字化转型虽有强烈愿望,但普遍心有余而力不足。

2、对政策稳定性存有疑虑。在调研中,一些技术型企业指出,产业发展形势好的时候,各地政府积极推进,无序招商,“捡到篮子里都是菜”,但一出问题又避之不及。比如,P2P、比特币领域等问题频出后,政府对于互联网金融、区块链等相关产业发展态度变得讳莫如深。企业担心数字经济的政策环境不稳。

3、对网络安全存有顾虑。对安全性的顾虑一定程度上约束了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积极性。以云计算为例,据中国通信院《2018年云计算安全白皮书》指出,目前云服务商在安全服务能力上表现确实参差不齐,存在数据备份机制不健全、秘钥管理策略不完善以及业务安全风控能力不足等问题,容易引致用户数据泄露。

二、若干建议

(一)构建完善的数字化服务体系

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创新骨干企业引领带动作用,整合云服务商、大数据服务商、智能制造服务商等优质资源,面向广大中小企业,从统筹规划、管理实施、资产运营等方面提供一揽子优化方案。可进一步吸引国内外大型服务商在省内落户或设立分支机构,探索建立服务质量导向的评价体系,加快融合发展。

(二)加大复合型人才引进培育力度

建议将复合型人才引育作为我省数字人才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鼓励各地结合实际出台数字经济复合型人才紧缺目录,发挥杭州ICT基础行业人才优势赋能全省,鼓励国千、省千等高层次人才服务地方,帮助解决融合发展难题。贵阳、深圳等地依托第三方专业机构建设人才大数据平台,对接全球人才、服务地方招引的经验,值得借鉴。

(三)打造高能级研发平台和协同网络

探索建设高能级数字经济研发平台,力争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在我省设立分院(所);加快之江实验室、阿里达摩院等新型平台建设,推动前瞻性、基础性数字技术突破;加快国家级、省级平台与省内重点实验室、技术中心等各类创新载体有效整合形成合力;支持企业研发机构实施重大科技项目,引进和整合高校、科研院所、其他企业创新资源探索产学研合作新模式。

(四)强化全省网络和数据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围绕基本管理制度、数据利益分配机制、数据流通交易规则、数据审查机制、数据安全评估机制以及数据应用违规惩戒机制等方面加强网络和数据安全制度建设。

(五)完善数字经济统计、监测及考核体系

要建立健全数字经济统计调查监测分析制度,进一步完善数字经济发展考核体系,尝试推动分类考核,兼顾各地实际,发挥考核工作对地方实践的引导作用。

(六)加强数字经济相关技术和知识的培训及宣传

加大对数字经济“一号工程”的培训、宣传力度,同时加强对行业示范项目、企业以及区域的典型经验和有效做法的宣传推广与经验交流。新加坡启动公务员数字素养培训计划,还设立了首席数据战略官,推动各部门数字化转型,新加坡的做法值得借鉴。

 

 

执笔:徐梦周  杨大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