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主体班次教学研究
论党校核心课程建设的学理基础与基本内涵
发布日期: 2018-01-22 13:59:02 来源: 浙江省委党校 作者: 干部教育研究处

 

站位决定视野,视野影响理念,理念引领作为。要把握党校核心课程建设的基本含义,不应仅仅站在党校自身看待和对待党校核心课程建设,而应该注重在中国政治发展过程中理解党校功能定位、进而探究党校核心课程建设的基本涵义。原因在于,党校不是一个孤立存在的组织,它是作为中国共产党为了完成历史使命而特意创建的一所学校,“党校姓党”所表征的正是党校由党而立、因党而在和为党服务的体系化存在本质。对于体系化存在的组织而言,组织内部存在的问题既可能是组织内部结构冲突的结果,又可能是是组织外部生态变迁的结局。当下,党校核心课程的基本涵义这一本不应是问题的问题成为议题,党校课程体系核心不明、主次不分的表象问题背后具有更为深层的体制性根源:伴随中国政治发展的历史进程演进,党校存在和发展的内、外部生态变迁,党校功能定位的理论模糊导致了核心课程体系建设的实践乱象。将党校混同于一般培训机构,那么党性教育和理论教育便让位于知识及技能教育;将党校混同于一般宣传机构,那么理论观察和答疑释惑便让位于简单的舆论引导;将党校混同于一般高等院校,那么政治意识和政治目标便让位于热闹的观点市场。诸如此类,都迫切要求我们进一步明确当前中国政治发展过程中党校的功能定位的政治逻辑,并在此基础阐明党校核心课程建设的基本涵义及其实践要求。

     学理基础:把握党校在中国政治发展过程中的功能定位

政党是现代世界各国发展代议制民主政治的经典工具,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引领者、推动者和建设者,当然也具有工具性质。党校就是工具之工具。因此,紧紧围绕党的历史承载、党的活动场域以及党的实践方略探讨党校在当前中国政治发展过程中的功能定位,这是进一步明确党校核心课程建设内涵的理论前提和逻辑起点。

(一)党校具有使命型政党之信仰建构功能

就党的历史承载而言,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你方唱罢,我登场”的选举型政党逻辑,中国共产党是一个遵循“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政治逻辑的使命型政党。选举型政党的维系主要是取决于社会多元分化的群众眼前利益和具体利益,通过执政党与在野党的相互博弈表达和实现;使命型政党的生存和发展在兼顾群众眼前和具体利益的基础上,更加侧重于实现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通过持续的信仰建构保证党的运行及其发展。显然,社会上没有天生的共产主义者、社会上也没有自然而然的优秀共产党人,共产党人的信仰建构在根本上是持续有力党内教育和文化熏陶的结果。历时性观察,伴随党的历史方位变迁,中国共产党使命型政党的历史方位具有阶段性演进特征。革命战争年代,党的使命是推翻原有政权进而建设新民主主义共和国,这一阶段党校信仰建构的目标主要是描绘共产主义社会的美好蓝图与当时政治现实之间所形成的势差,从而进行充分的政治动员,这里的信仰建构是彼岸世界的信仰建构。和平建设时期,党的使命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新政治形态框架下进行国家建设和社会建设,这一阶段党校信仰建设的目标主要是增强拒腐防变的权力纯洁意愿和执政本领。但这一阶段由于将社会发展的动力机制歪曲甚至极化锁定为人的意识的能动性,出现了“灵魂深处爆发革命”的教育神话论,党校信仰建构遭遇挫折。改革开放以来,为了扭转意识形态极化对人们思想的禁锢,新一轮的解放思想主要围绕打破“两个凡是”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展开,这一阶段的信仰建构在一定程度上趋向于意识形态的世俗化,党校信仰建构与现实政治之间的张力日趋紧张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步入新时代后,党校的信仰建构必须在现实政治的此岸性与发展政治的彼岸性之间寻找新的平衡。党的十九大政治报告延续和发展党的十八大政治报告提法,强调党建主线是“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凸显了政治能力、政治绩效和政治本色三者协调统一。使命型政党的信仰建构是实现中国共产党在中国政治发展过程中内在延续性和一致性的中轴原理。但问题的症结在于:信仰建构如何与现实政治相勾连,这是由每个具体历史发展阶段党建使命所规制和决定的。党校在中国政治过程中首要政治功能是根据党建使命建构其与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之间的意义关联。

(二)党校具有超大型政党之共识凝聚功能

政治人是政治生活中的最为能动性的主体因素,党校是中国特色的政治人塑造的中间环节和凝聚机制。对于有着8900多万党员的中国共产党这一超大型规模政党而言,政治人的丰富多彩和多元共存是一个不正的事实。显然,组织成员的复杂性对于组织共识凝聚是一个重大挑战。综观中国共产党的党建发展史,通过建立从地方到中央各个层面的党校开展党内教育是凝聚共识的基本路径。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安源党校和北京党校,培养工人运动骨干凝聚工人运动共识[1];延安时期的中央党校通过整风运动凝聚新民主主义革命共识;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党校在理论水平上凝聚共识;拨乱反正时期的党校教育在真理标准问题上凝聚共识;改革开放近四十年来的党校教育在干部“四化”方面凝聚共识;新时代以来的党校教育在“中国梦”“四个全面”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凝聚共识。就此而言,党校是中国共产党在党内进行政治社会化的实现机制。从中央党校、省(自治区)委党校、市委党校、县(市、区)党校,中国共产党在各级党委办党校的体制下,兼顾上下级别党校之间的指导与被指导关系,构成了中国纵向业务指导贯穿、横向围绕中心和服务大局的中国特色党校教育体系。这使得中国共产党所有理论创新首先在党校得以讨论和化解。不论何种社会,大众分歧都首先表现为精英之间的争论,但如何化解多元社会之中的精英争论不同社会制度有不同机制。中国政治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都是产生于社会,但却最先被精英察觉和表达,进而在党内充分酝酿讨论进而形成决策引领社会走向。正因为如此,在党的历史上党校尽管有“研究无禁区,宣传有纪律”的指导原则,但党校却常常是“思想首先解放的地方”,这说明中国特色党校教育体系是中国共产党超大型政党在多元社会分化基础上制度化凝聚共识的实践机制。在大众舆论与精英意见之间,党校是大众舆论的集散地和精英意见的论战地,这就很好实现了大众舆论与精英意见之间的有效平衡。

(三)党校具有规划型政党之政策解码功能

就党的实践方略而言,中国政治发展的具有典型的规划政治表征——党中央的领导和执政主要着眼于党建战略规划和国家发展规划,这些规划本身具有化约主义的方向引领性质;具体到各级地方党委和基层党组织层面,党中央的领导和执政规划则必须被因地制宜具体化,因而基层实践举措为规划政治提供实践支撑、成为规划政治的落实机制。这一表征在中国共产党历届党的重要全会召开后,各个层面学习贯彻会议精神中的“解读政治”过程中可以显而易见的被观察到。党的中央全会召开后,各个层面都要在第一时间组织学习会议精神。为了更好学习会议精神,各个层面都会邀请相应层面的党校教员进行精神解读。但这种解读中有个很有趣的现象,就是各个党校教师的解读都必须与地方实际相结合,而不是简单充当党内教育的传声筒(实际上在信息扁平化的新媒体时代,自上而下的信息咨询传达已经根本丧失了现实基础及其生存空间)。这就对党校解读政治本身提出了本土化研究性要求,也就是说各级党校解读政治必须建构中央报告内容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理念关联和实证逻辑。如果这种关联没有被有效建构,那么这样的会议精神解读就会被认为是空对空,基层党员干部就会感觉这样的解读“不解渴”和“无分量”。但深思一层,学习贯彻党中央的精神本身不就是应该原封不动、原汁原味、上下一般的解读下来吗?缘何一个口径讲出来却成为一个问题,这实际上说明中国特色的划性政治有其内在的层次性特征。党中央的战略规划要落地必须与基层社会发展的实际相结合。如何有效结合呢?中国情况如此复杂,要完成治理的繁重任务,必须依靠各个层面上的党校发挥政策解码的政治功能。在党中央的战略方向和原则框架下,发挥地方治理的自主性,做到明方向与重落实之间的有机统一和逻辑自洽。这是党校必须在中国政治发展过程中担负的政策解码功能。

二、基本内涵:根据党校功能谋划新时代党校核心课程建设

从结构功能主义的视角看待组织,一定的结构是为特定的功能服务的,优化组织结构方式最终是为了更好发挥组织的预期功能。党校围绕核心课程建设优化课程体系就是为了更好实现党校在中国政治发展过程中所承载的政治功能。党的十九政治报告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战略判断。有鉴于此,在全党上下深入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之期,根据党校功能谋划新时代党校核心课程建设内容是其基本涵义所在——根据党校在中国政治发展过程中的信仰建构功能、共识凝聚功能和政策解码功能,新时代党校核心课程建设应在党性教育、理论教育和资政教育三个方向上努力推进。

(一)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抓好党性教育这个核心

中国共产党作为使命型政党,必须旗帜鲜明的讲政治,必须善于根据时代要求不断坚定执政骨干队伍的党性修养和理想信念。党的十九大政治报告强调指出“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由于党性教育解决人们看待事物的站位和立场问题,因而对于各级党校而言,抓政治建设就理应首先抓党性教育,党校党性教育是党校核心课程建设的重中之重。那么党性教育的核心课程究竟如何抓呢?其一,党性教育课程建设的前提是党史党建等基础科学的建设。目前,各级党校大体上都设有党史党建教研部门,但部门的设立和人员的配备只是学科建设的前提,一个学科真正建立起来,需要科学专业知识的积累和系统化党性教育课程体系的形成。拿这个标准看,许多党校党史党建的基础课程知识积累和课程体系仍然是个需要进一步推进的工作。诚如李君如教授所言“讲党建得不懂党史没有根基,讲党史的不懂党建没有方向”,目前党史党建学科建设与课程教育一定程度上存在将党史与党建人为割裂的问题。党建是正在书写的党史,讲党建必须讲清楚所讲党建问题的党史发展脉络;党史是曾经的党建,讲党史必须将清楚所讲党史问题背后的党建思想的时代价值;党史党建的融会贯通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学科建设和课程开发方向。其二,党性教育课程建设需要有更为宽广的理论视野。现代世界各国政党普遍重视党性教育问题,只是叫法不同、方式方法各异。从政党经验比较的维度上讲清楚这个问题,更容易形成坚实理性认同。同时,当前中国的党性教育也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一部分,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科学社会主义发展中看待和研究党性教育工作,能够增强工作的自觉性,把握工作的规律性和延续性。最后,党性教育课程建设在当前和今后首先应该紧紧围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展开。抓好党性修养和党性锻炼、党章党纪专题教育、优化党内政治生态、建设和开发优秀党内政治文化、党内政治生活的规范与创新、党的政治建设时代背景与实践要求、市场经济发展与党的纯洁性建设等开发专题课程,逐步构建和累积夯实党性教育的课程体系。

(二)把理论教育作为基础,抓好思想方法这个关键

理论在本质上是解决认知结构问题,不同的认知结构决定着人们看待事物的不同方式。理论建构通过建构系统化的思想方法,它为认同这个理论的人们提供共同的思想方法。俗话说“志同道合,道不同不相为谋”也是说共同思想方法的重要意义。各级党校培训的党员干部来自社会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他们所曾经所学的学科也是五花八门,党校教育对象实际上就是一个缩小版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如果我们让学员们都仅仅从自身的学科和工作出发来思考问题和对待学习,那么我们就会陷入争论不休、难以对话、各行其是的怪圈,这时教育不再是凝聚共识的机制、而反倒会成为极化观点乃至撕裂共识的机制。因此,党校要发挥好凝聚共识的作用,就必须让广大党员干部掌握共同的思想方法——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看家本领。那么,如何让学员更好掌握马克思主义这个共同的思想方法呢?其一,应把经典原著导读课程作为核心课程建设的基础。从《共产党宣言》、《费尔巴哈论》、《德意志意识形态》到《矛盾论》、《实践论》等经典著作作为党校教师的看家本领,把经典著作导读作为党校主体班次的必修课。其二,应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作为党校核心课程建设的内容。对于增强中国发展的“四个自信”而言,放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更加容易获得和增强。其三,应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阶段核心课程建设的重中之重。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源流、现实基础、战略部署和实践要求等分别开展专题课程开发。最后,应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教学与实践教育案例分析相结合,在教学相长中锤炼学员实事求是思想方法。

(三)把资政教育列为重点,抓好问题导向这个主线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指出:“党校姓党,决定了党校工作的重心必须是抓党的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领导干部到党校学习,主要任务是学习党的理论、接受党性教育。”[2]党校核心课程建设的基本内涵是党性教育和理论教育。但与此同时,鉴于党校在中国政治发展过程中所承载的政策解码功能要求,要求党校核心课程建设在党性教育、理论教育的基础上,把资政教育列为重点内容和基础工作抓紧抓好。党性教育解决党员干部的价值立场问题、理论教育解决党员干部的思想方法问题、资政教育解决党员干部的行动方略问题。由于党校在中国政治发展中所承载的政策解码功能是上传下达的政治沟通机制,因而党校党性教育、理论教育和资政教育之间不是平行分列的结构关系。资政教育是党性教育和理论教育的直接现实载体。当前,党校核心课程建设应要求全体党校教员都做一些相关问题的针对性资政研究。因为党校资政决定党性教育、检验理论教育。由于在基层一线从事具体公共行政工作,党员干部到党校培训学习自然会带来一系列的工作难题期待党校核心课程予以解答。这就要求党校核心课程不仅要解决如何站位、怎样看待的问题,更期待的是从何行动的问题。这就对党校核心课程建设提出了深入调查研究的议题。毛泽东同志曾指出:“你对那个问题不能解决吗?那么,你就去调查那个问题的现状和它的历史吧!”[3]。一方面,党校资政类课程建设可以逐步探索建立专题课程开发基地,通过建立课程开发小组的方式,让对相关问题感兴趣的多学科教师联合组成课程开发小组,然而就该问题进入基地持续深开展长周期调查研究,进而形成调研报告、资政参阅和授课讲稿。另一方面,党校资政类课程建设也可以同时兼顾对一个问题发展历程和经验教训的历史研究。这种基于历史的教训,对于启发学员开展类似工作时理清思路不无裨益。

(作者:寇政文,单位:台州市委党校,来源:干部教育研究2017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