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主体班次教学研究
新形势下创新党性教育课程教学的思考
发布日期: 2017-09-22 08:52:30 来源: 浙江省委党校 作者: 干部教育研究处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校工作的意见》强调指出,要把党的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作为党校教学的首要任务,突出主课安排,完善教学布局,所有主体班次都应当在教学安排中充分体现党的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的主课地位。针对党性教育,还特别提出:各级党校在主体班次中都要设置专门的“党性教育单元”,要强化党章党规党纪教育,要创新优化党性教育方式等[1]。各地组织部门和各级党校都在积极探索如何创新党性教育的内容和教学方式,力求增强党性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本文结合自身参加全国党校系统首届党性教育精品课评比的获奖体会,谈谈对如何讲好党性教育专题课程的几点思考。

本文所涉及的党性教育专题课,主要是指讲授课,当然也包括了党性教育的研讨课、案例课、访谈课等形式,以及其他诸如体验课、情景课和现场课等形式。

 

一、从“三个维度”理解党性教育的课程功能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的讲话,特别强调了做好新形势下党校工作的重要意义,指出要把坚持党校姓党全面贯穿党校工作始终,并对加强党的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作出了明确了要求[2],结合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和党校工作的实际,我们认为要从“三个维度”准确理解当前开展党性教育的课程功能。

课程功能一:高扬党的理想信念旗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校姓党,首先要把党的旗帜亮出来。我想,党性教育的课程宗旨首先就是要高扬党的理想信念。“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因为党校不是世外桃源,党校学员来自四面八方,听到的、看到的问题很多,意识形态领域的许多重大问题都会在党校汇聚。所以,党性教育要高扬党的理想信念就是要敢于发声亮剑,善于解疑释惑,加强对各种社会思潮的辨析和引导,引导学员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党性意识,这就是我们党性教育的首要功能。

课程功能二:自觉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毛主席曾说,“一个队伍经常是不大整齐的,所以就要常常喊看齐,向左看齐,向右看齐,向中看齐。我们要向中央基准看齐,向大会基准看齐。看齐是原则,有偏差是实际生活,有了偏差,就喊看齐。”经常喊看齐是我们党加强自身建设的规律和经验,我们开设党性教育课程的一大功能就是要增强党员干部的看齐意识,使广大党员干部在身份上自觉,在头脑上清醒,能够始终保持与党中央高度一致。特别是要通过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等课程,强化学员党的意识、纪律意识和规矩意识。

课程功能三:提升共产党人修身养性的境界。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指出,党性教育是共产党人修身养性的必修课,也是共产党人的“心学”。可以说,提升共产党人修身养性的境界是今天党性教育课程特别要发挥好的一大功能。如果说党的理论教育重在念好马克思主义“真经”的话,那么党性教育就是要求我们的党员干部着力修好共产党人的“心学”。党性教育课程要帮助学员增强党性修养。唐朝张九龄说:“正志虑,端形体,广学问,养性情”,说的就是要提升官员的道德修养境界。欧阳修说:“内正其心,外正其容”,也是讲的这个道理。通过党性教育的课程教学,提升学员的政治修养、道德修养、法纪修养和作风修养等,特别是要把先进典型教育和反面警示教育结合起来,推动学员自觉净化思想灵魂。通过党性教育,提高党员做人的境界,提高做一个好党员的自觉性,提高做一个好领导干部的觉悟,提高党性修养的内生动力。总书记还特别提到了共产党人的觉悟问题:“要坚持共产党人的价值观,不断坚定和提高政治觉悟。面对公和私、义和利、是和非、正与邪、苦和乐的矛盾,是选择前者还是选择后者,靠的就是觉悟。”

当前的党性教育课程还存在很多课程困境,影响了课程功能的发挥。比如:(1)普遍存在着党性教育教学理念的相对滞后。很多党性教育专题还“存在着从概念到概念,从理论到理论,用逻辑解释逻辑,理论认同感不强等问题。理论的教学手段相对单一,生硬的理论灌输,缺乏互动交流,难以激发学习热情,缺乏内心情感互动,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个别干部接受党性教育的疲劳和腻烦心理”[3]。(2)对党性教育课程内涵的理解存在偏颇。“将党性教育等同于党的基础理论的学习和革命传统教育,存在‘过分强调理论灌输’和‘片面热衷于现场教学和体验教学’两个极端。片面的认为党性教育就是一种党内教育,是可以依靠运动,依靠行政力量来推动和解决的”[4],这实际上就忽视了每个人内心世界的差距。有的现场教学的党性教育能够使学员震撼一瞬间、激动一阵子,但是让学员产生持久的思想影响就很难,更不要说铭记一辈子、影响一辈子了。可见,既要影响一时,更要影响一生很难。(3)党性教育的教学实效欠缺,缺少触及灵魂深处的力量和转化为行动的能力。很多党校的党性教育方面的课程安排往往过于“理论化”、“碎片化”,存在着就党章谈党章,就党史谈党史,就党建谈党建等现象。既缺少“思想的启迪点”,也缺少“心灵的共鸣点”,更缺少促进学员“由知到行”的联结点。实际上,很多党员干部依然存在着“两面人”现象或双重人格,党性教育的实效性不强。针对这三点困境,当前党性教育课程特别要解决这样的问题:不能产生疲劳和腻烦的心理,要有触及灵魂深处的力量,要促进知行的统一和党性品格的健全。

 

二、从“三个层次”把握党性教育的课程体系

要实现党校党性教育的课程功能,突破课程的困境,首先要研究党性教育的课程体系,准确把握党性教育课程开发的内涵和特质。在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校工作的意见》中,专门对党性教育的课程教学提出了教学要求,我们大致可以从三个层次对党性教育的课程体系加以理解[5]

课程体系的第一层次:主要是指理想信念教育、党的宗旨教育的课程。通过这些党性教育课程重在引导学员加强党章、党规党纪的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非常强调党章和党规党纪的学习,他特别强调,要引导各级干部自觉学习党章、遵守党章、贯彻党章、维护党章,真正使党章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党规党纪是对党章的延伸和具体化,学好了党规党纪,就能弄清楚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各级党校都在围绕这一层次的要求开设了相关的党性教育课程,以全国党校系统首届党性教育精品课参评课程为例,在这一层次大致开发的课程有:北京市委党校的《坚强的党性是高素质领导干部的首要条件》,天津市委党校的《坚守和践行中国共产党人核心价值观的几个问题》,湖北省委党校的《认真学习党章,严格遵守党章》,湖南省委党校的《共产党人要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模范践行者》,广东省委党校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特质与群体形象》,广西自治区党校的《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钙”》,四川省委党校的《全面从严治党若干问题研究》,贵州省委党校的《坚定理想信念,锤炼优良作风》,西藏自治区党校的《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甘肃省委党校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人格》,宁夏自治区党校《赶考——中国共产党人永恒的执政课题》,武汉市委党校的《严明政治纪律,严守政治规矩》,沈阳市委党校的《强化党的意识,绝对忠诚于党》,成都市委党校的《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共产党宣言>导读》,南京市委党校的《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观》,青岛市委党校的《坚持群众路线,构建良性互动党群干群关系》,中央党校的《群众路线与调查研究》,中央党校的《深入学习和执行<中国共产党章程>,增强党性修养》。

课程体系的第二层次:主要是指党史国史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的课程。通过这些课程的教学,引导学员了解历史特别是党的革命精神,如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学习优秀干部的模范事迹,继承革命烈士和英雄人物的崇高风范。同样以全国党校系统首届党性教育精品课参评课程为例,在这一层次大致开发的课程有:河北省委党校的《中国共产党西柏坡时期的光辉实践与当代价值》,山西省委党校的《从右玉精神看领导干部树立什么样的政绩观》,江苏省委党校的《毛泽东延安整风三篇论著与加强党性修养》,浙江省委党校的《弘扬红船精神,坚定理想信念》,福建省委党校的《学习谷文昌,做忠诚干净担当的好干部》,江西省委党校的《弘扬井冈山精神,锤炼坚强党性》,山东省委党校的《弘扬沂蒙精神,密切联系群众》,河南省委党校的《焦裕禄精神及其当代价值》,重庆市委党校的《重温“狱中八条”,增强党性修养》,云南省委党校的《以杨善洲为镜,切实加强党性修养》,陕西省委党校的《弘扬延安精神,践行党的宗旨》,青海省委党校的《“两弹一星”精神的时代价值》,长春市委党校的《担当尽责,服务为民——学习全国时代楷模吴亚琴》,大连市委党校的《弘扬焦裕禄精神,做焦裕禄式好干部》,宁波市委党校的《浙东抗日根据地及其时代价值》,中央党校的《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与优良传统》。

课程体系的第三层次:主要是指道德品行教育、法治思维教育、反腐倡廉教育的课程。通过这些课程的教学,主要是要引导学员提升政治修养、道德修养、法纪修养和作风修养。在全国党校系统首届党性教育精品课参评课程中,在这一层次大致开发的课程有:内蒙古自治区党校的《领导干部要加强党性修养,切实做到“忠诚、干净、担当”》,辽宁省委党校的《加强党性修养,自觉践行“三严三实”》,吉林省委党校的《党性是怎样炼成的——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党性修养思想》,上海市委党校的《汲取传统修身精华,提升干部党性修养水平》,安徽省委党校的《加强领导干部道德品行建设》,海南省委党校的《学习习近平党建新思想,提高党员干部党性修养》,新疆自治区党校的《习近平总书记反腐倡廉思想研究》,新疆兵团党校:《<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及其现实启示》,铁道党校的《新时期反腐倡廉新视点》,广州市委党校的《新常态下加强领导干部的党性修养》,西安市委党校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学习与思考》,济南市委党校的《党性修养的时代内涵与实践路径》,杭州市委党校的《汲取传统从政修养,涵养现代党性品格》,深圳市委党校的《习仲勋同志的党性修养》,厦门市委党校的《提升党员领导干部道德修养》,中央党校的《中国传统官德》。

2016年经表彰的全国党校系统首届党性教育精品课最终共有七门:甘肃省委党校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人格》,济南市委党校的《党性修养的时代内涵与实践路径》,杭州市委党校的《汲取传统从政修养,涵养现代党性品格》,青岛市委党校的《坚持群众路线,构建良性互动党群干群关系》,中央党校的《中国传统官德》,中央党校的《群众路线与调查研究》,中央党校的《深入学习和执行<中国共产党章程>,增强党性修养》。从获奖课程的分类来看,主要集中在第一和第三层次的课程类别,在第二层次中涉及讲先进人物和讲地方精神的课程没有入选,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反映了这类课程在学理的支撑上还较为欠缺,即便是以历史叙述与精神提炼为主打的这类课程,在历史性、感染性、创新性与概括性等方面也还需要深化。此外,我们也看到,党性教育的课程涉及很多学科,并不一定是党史党建学科的专利,相关可以参与的学科有政治学、历史学、管理学、法学、哲学、伦理学等。在这些学科视角下,还有很多可以开发的党性教育课程,比如:《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道德情操和人格风范》,《当代党政干部的道德建构》,《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党政干部违法违纪案例分析及其启示》,《国外廉政建设的经验及其启示》,《党性锻炼方法比较研究》等。

 

三、从“三个路径”完善党性教育的课程开发

对讲好党性教育课程很多获奖者都谈了自己的感受,总结大家的教学体会,在这些方面具有很大的启发性和共通性:一是要对问题的长期关注。如甘肃省委党校范鹏认为:他多年来始终在关注、思考“当代共产党人究竟应该做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一重大问题,他结合中国传统哲学的底子、应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着眼人生哲学现实问题的解决,设计出了《当代共产党人的理想人格》这一教学专题,体会最关键的就是挖深了“根”、把准了“魂”、融入了“体”,所以讲出了“味儿”。二是要有自己的深刻见解。如中央党校靳凤林认为:关键要结合当代领导干部的思维特点,通过对经典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形成自己讲题的框架结构。深刻体悟“大道至简”,学会把复杂问题简单化。还要努力实现授课技巧与表演艺术的有机统一,将每个专题视为一次艺术家的登台演出。三是要准确把握教学目的。如中央党校张晓燕指出:讲授党章可以有很多方面内容,但是至少要讲清讲透一个基本问题,就是深刻认识和掌握党章的地位和作用,即党章是什么和党章有什么用?从理论上阐释和回答学员为什么要学习和遵守党章以及树立什么样的党章意识问题,并且紧密联系实际回应学员的重大现实关切。四是要在精当精准精心上做文章。如济南市委党校李琳认为:选题要精当:要选取党性教育急需解决的前沿问题,选取党员干部最关切的理论和思想问题。课程设计要“精准”:框架结构要合理,逻辑要严谨。组织素材要精心:材料要新,要注重搜集最新前沿理论研究成果。材料要精,要注重搜集和专题相关的经典论断,以求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五是要心中时刻有听众。如青岛市委党校刘桂英认为:我们在每一堂课前,一定要追问自己这样几个问题:这堂课的目标听众是谁?他们有哪些特征(年龄结构、文化程度、工作性质、职级层次)?就这一话题,他们感兴趣的内容会是什么?他们需要解决什么问题?他们期望我讲什么?我能提供给他们什么?:要尽可能放好心态、诚恳亲近,通过深入浅出的学理、丰富精准的案例、寓教于乐的故事、幽默风趣的语言、抑扬顿挫的语调、贴切恰当的比喻、环环相扣的悬念,带着受众进行一场心与心的对话。

全国党校工作会议对党性教育的课时和教学都提出了非常严格的要求,要求我们今后的党性教育教学设计要严谨,教学方案要严格,教学实效要显著。结合自身的体会,就如何讲好党性教育课提出三点路径思考:

路径之一:讲好党性教育专题课,要紧扣标准。在新的时代要求下,讲好党性教育课程就是要使党员干部进一步增强理想信念和党的宗旨意识,突出党章和党规党纪的学习教育,进一步引导学员提升政治修养、道德修养、法纪修养和作风修养等。根据这样特定的目标,党性教育课程要吸引和打动学员,就要紧紧扣住“讲题与党章照应,案例与学理融合,历史与现实贯通,启示与警示并重,讲授与互动兼顾”这五条标准,在课程选题、讲授内容和讲授方法上体现出党性教育课程的要求。严格来讲,五大标准中每一个标准都要有所体现,其中学理与案例的融合最为重要,中央党校的精品课对学术框架要求比较高。我们要力求设计好“课程突破点”,在课程理念、学术框架、时代启示等方面加以突破。但是党性教育课程也不能完全学术化,党性教育课程有其不同于理论教育课程的特殊性,说到底党性教育课程是影响价值观的课程,不仅要影响思想,最好也要触及灵魂,要有触及灵魂的力量。因此,我们特别要注意突出讲授专题的思想感染性,既以情动人,更以理感人,不能就党史谈党史,就党建谈党建,而是要聚焦到党性教育特别是党性修养上来,找到“思想的启迪点”,让“思想”引发“深思”, 让“思想”代替“说教”,让“思想”浸入“心灵”,力求润物细无声,让学员真正明理、悟道,在内心深处有所思考和触动。

路径之二:讲好党性教育专题课,要团队协同。开发一门党性教育课程,选题是关键,团队协同则是根本。这方面既有领导的重视,也需要资深专家的把关,还要通过集体评课等诸多环节加以打磨。很多党校非常重视精品课课程的开发,无论是讲稿修改,还是后期制作都倾注了大量的精力。我自己的体会是无论是否参加精品课评比,真正要打磨好一堂课还是离不开团队协同。在课程开发方面,团队协同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课程教学目的的准确把关和课程学术框架建立的思维碰撞。即便是在集体讨论环节,不同的听众都能够对课程的理念和学术框架提出各自的建议,这对党性教育课程的后期完善非常重要。以本人为例,我有幸参加了中央党校党性教育的专题备课会,并被选中试讲,大家的点评特别是批评性的建议和意见对我收获很大。上午听,下午评,非常震撼。我的课程题目和框架并不是一开始就形成的,而是在评议中慢慢完善的。所以建议以后各学校在开发党性教育课程时,要组成专门的评课团队,上午全程听,下午集中评,也可以邀请校外相关人员甚至学员参加点评,这样对讲授者本人非常有利。团队协同还体现在对课程材料、讲授细节和后期制作等方面的观察和把关上。好的课程肯定要求非常严谨,至少在学术理论上不能有硬伤,材料要讲究学理和规范出处,如果录制成光盘,在课程制作中更不能有硬伤。真正要准备一门用心的精品课程,需要很长时间,需要自己花上几个月甚至几年时间的打磨。有的人一辈子也就几门课,甚至有人说,真正能达到一个教师在全省乃至全国有一门拿得出的课程就非常好了。

路径之三:讲好党性教育专题课,要瞄准精品。不管是否参加精品课的评比,开发党性教育的课程还是要瞄准精品,要有精品意识。尽管目前各类评比对精品课的标准很多,但是我觉得所谓精品课,总是离不开三个核心的标准:思想精深、语言精到、制作精良。不管是否参加精品课比赛,这也是我们讲好党性教育专题课的核心要求。所谓思想精深:就是要求学术研究要跟上,这样课程才能讲透。很多党校人有一个强烈的感受,就是好的科研不一定有好的教学,但是好的教学一定需要好的科研。学术研究乃是党校教学的源头活水所在。因此要讲透很重要,而不能仅仅点到。我们尽管面对不同的学员有着不同的讲授重点甚至是不同的语言风格,但是在学理上都不能有硬伤,网上段子要少用,没有出处的文献要谨慎用。党校的专题课程特别注重党校话语与学术话语的深度融合,突出思想的现实穿透力。所谓语言精到:就是指语言要尽量干净,不能有废话和太多重复的话,不能有硬伤,不一定都要声音好听,但是鼓励讲出自己的语言风格很重要。在讲授过程中,我们要注意讲授、讲稿、课件三者的关系,努力做到三者“若即若离”的良性状态,以此增强听众的兴趣。所谓制作精良:主要指的是在参加精品课评比中,对于后期制作要采用审查的心态,重点发现是否有硬伤,是否有经不住推敲的话和重复的话等,课件的插入是否自然、美观。课件制作要庄重,每张字数不要太多,不宜花哨,最好有点现代图式之类的。

总体来看,在新形势下党校对党性教育的课程教学是非常重视的,对党性教育课程的要求越来越高。我们开发出一门党性教育课程,也有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即便是精品课获奖课程也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因此,最好的课程心态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只要我们用心对待每一门课,用心上好每一堂课,我们就能不断完善自身的教学,真正发挥好党性教育的课程功能。

(作者:沈小勇,单位:杭州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