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智库 科研动态决策咨询学术期刊科研制度
关于“五水共治”网络宣传效果的现状分析及提升建议
发布日期: 2016-06-08 10:47:52 来源: 浙江省委党校 作者: 科研处

五水共治是一项投入大、周期长、见效缓的工程,不但需要政府部门铁腕治水的魄力和毅力,也需要整个社会的协作配合。在思想上能否形成高度的统一,直接关系到治水的成效,因此应把“五水共治”的宣传引导放到与实质治理同样的高度来对待。本文通过对2015年浙江“五水共治”的网络宣传引导、传播影响、受众反馈等情况进行汇总分析与评估,以此来挖掘亮点、发现不足,为改进下一步相关部门的宣传引导和决策提供参考。

一、2015年“五水共治”宣传报道情况总览

通过采集传微博、微信网络媒体数据,对网络宣传做了趋势分析。从整体趋势来看, 2015年省市县各级媒体都加强了“五水共治”的网络宣传力度,为“五水共治”的顺利推进营造了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从信息来源来看,网站新闻报道是最重要的信息平台,网站的相关新闻发布量为8.2万余条,占比高达64%;另外微博、微信等移动新媒体平台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2015年“五水共治”网络媒体宣传效果分析

本评估通过设计包含自媒体影响力、论坛影响力、网民需求力三大指标的传播影响力模型,对比2015年九大样本事件(五水共治、浙商回归、三改一拆、四换三名、四边三化、市场主体升级、小微企业成长、七大万亿产业培育、特色小镇建设)中“五水共治”的宣传报道程度,以此找出“五水共治”较之其它政府重大事件宣传报道的优势与不足。

根据模型得到以下结果:无论是自媒体影响力、论坛影响力还是网民需求力,这三项指标在横向比较上都远胜于其他八大事件。根据新媒体、论坛、网民需求力的权重分配,浙江宣传单位关于“五水共治”事件的网络传播力得分为5.25(P)。对比九大主题事件的传播力平均数2.234(P),“五水共治”的传播力指数要高于其他八大主题事件一倍之多。

三、“五水共治”宣传效果较好的原因分析

在媒体宣传方面,“五水共治”的宣传点相比其他事件更加精准,每一个主题报道都紧扣“五水共治”,形成了以“五水共治”为中心的报道矩阵,不但丰富了“五水共治”报道信息库,同时也让公众能够更加精准地找到自己需求的信息,这也就为网民主动搜索创造了基础条件。

另外,经过纳入权重,数据均等化处理计算出基础分后比较,最后得出目前关于五水共治的政府宣传效果为:网民需求力>自媒体影响力>论坛影响力。网民需求力高是“五水共治”宣传报道、舆论引导工作做得较好的表现,特别是在新媒体端以及论坛中的推送,增加了公众接触信息的机率。同时在推送的过程中,也有意增强了互动议程,吸引公众参与话题讨论,吸引公众献计献策。此外媒体报道端选择了以往治水的重点难点,特别是公众关注度特别高的焦点河段进行整治,借公众的关注度进一步提高了治水的动员力。

四、进一步提高“五水共治”宣传影响力的对策建议

1、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的技术优势,重构多样化的内容呈现形式。

目前来看各宣传平台一个共通的问题在于信息呈现适应度差,在移动读图时代,大流量视频、大篇幅文字已经不适合移动客户端的阅读需求,通过H5页面、图说的形式或一些高级软文则更具吸引力。

2、借势热点话题,提升公众对“五水共治”的认知度。

除了要做好信息的精加工外,利用好政务双微矩阵资源,结合当下一些与“五水共治”的相关热门话题与网络大V进行互动,也能增加公众对“五水共治”的了解熟悉。

3、引入“O2O”宣传模式,提升公众对“五水共治”的参与度。

在宣传上可采用“O2O”模式,线上宣传线下互动,可举办“我与五水共治的故事”之类的活动,以此提高公众参与度。

4、搭建污染事件网络举报平台,拓展治理渠道。

充分利用网络媒体的移动性与便利性,搭建“五水共治”环保执法与110联动的双微举报平台,方便普通民众快速便捷的举报身边违法行为,实现全民共治。

  执笔:王井  省委党校社会学文化学教研部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