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智库 科研动态决策咨询学术期刊科研制度
大力发展跨境电商促进外贸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发布日期: 2016-05-27 09:20:56 来源: 浙江省委党校 作者: 科研处

跨境电商的兴起,推动了我省外贸出口由中间环节向终端环节延伸,由贴牌加工向自主品牌转型,逐步形成完整的国际贸易产业链,有望成为我省外贸转型的重要突破口。但作为一个新兴产业,跨境电商目前面临监管不科学、配套不到位等诸多问题,如果能及时研究和破解跨境电商发展中的系列难题,浙江必将在全国领先开辟外贸转型升级的新路径。

一、我省跨境电商提升传统外贸的效应逐步显现

(一)构建了完整的国际贸易产业链。跨境电商(零售出口)则涉及出口市场信息获取、品牌形成(商标注册)、网络零售终端建设、跨境物流及海外仓、售后服务和咨询等环节,涵盖了整个跨国贸易链,享有各环节所产生的附加值。

(二)促进外贸品牌的形成和技术升级。跨境电商直接面向境外消费者,能第一时间获取当地市场信息,有针对性地进行自主研发、技术改造和品牌建设,全面提升在境外市场的竞争力。

(三)突破产业转型升级的瓶颈制约。跨境电商具有贸易价值链完整的特点,可以有效突破原有的制约,通过掌握零售渠道和自主品牌,将附加值高的价值链环节保留下来,将高污染高能耗的制造加工环节转移出去,实现我省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

(四)更好适应外贸的“小单化”趋势。跨境电商直接打通供需双方实现信息对称,很适合小批量、多批次的“碎片化”进出口贸易。通过将灵活多变的小额批发或零售的外贸散单集中打包通过一般贸易出口,能更好地适应国际贸易发展趋势,维持甚至增加我省在传统外贸的市场份额。

二、我省跨境电商需要破解的主要问题

(一)监管流程不畅,贸易便利化效应不明显。跨境电商的相关部门在通关、报检、结汇和退税等方面出台了很多创新政策,但是各部门政策之间没有很好地衔接,缺少统一的协调,急需全面理顺并构建一套符合跨境电商业务的监管流程。

(二)经营层次不高,整合带动效应还未充分发挥。当前跨境电商的主力主要由淘宝商家转型而来,由于目前经营主体层次不高,加上整个供应链服务能力较弱,优质的商品还不多,跨境电商对外贸发展模式与产业集群的整合带动效应还未充分发挥出来。

(三)配套支撑不足,产业生态尚未成型。一是基础设施短缺,如保税公共仓和海外智能公共仓短缺。二是软件配套设施如金融配套、知识产权保护、海外品牌培育和售后服务等问题困扰跨境电商发展。三是跨境电商服务企业专业化水平不高。

(四)物流制约明显,发展空间受限。目前跨境商品,通过大宗货物运输方式运到海外仓的约50亿元,占18%;通过国际快递、小包等行邮方式派送的近220亿元,占82%。采用国际行邮方式,成本高体验差且无法解决售后问题,形不成“大进大出”的贸易格局。

三、加快发展浙江跨境电商的政策建议

(一)以综试区为契机全面梳理跨境电商流程,优化管理机制。进一步创新和完善关检汇税等相关政策措施;同时,商务部门要牵头做好部门间出台的政策措施的衔接,加强对企业的政策培训和业务指导,使跨境电商企业能真正进入政策高速公路。

(二)围绕重点平台和产业集群,加快做大跨境电商规模。对接浙江产业集群和跨境电商平台两大优势,积极探索适合我省经济特点的跨境电商模式,迅速做大跨境电商市场。推动集群企业通过直接开设跨境电商网店开展跨境电商业务,把优质浙货推向国际零售市场。

(三)培育跨境电商综合服务企业,提升专业化服务水平。重点结合产业集群跨境电商试点工作,培育一批跨境电商综合服务企业,为我省量大面广的跨境电商经营企业提供全方位、全流程、专业化的跨境电商服务。

(四)加快构建跨境电商物流仓储体系。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发展跨境电商专线,大力发展以海外仓为支撑的B2B2C备货模式,推动海外仓和电商平台的智能化联网,提升海外仓服务水平。

(五)结合跨境电商的特征增强政策的有效性和针对性。跨境电商刚刚处于起步阶段,很多方式都在探索之中,而且不断在变化。因此,要探索创新对跨境电商的财政扶持政策,在保证公正、公平的前提下适度创新政策使用方式,提高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和有效性。

(六)注重行业管理和市场规范,保障跨境电商长效发展。完善跨境电商标准服务体系,加强出口商品知识产权保护和质量监管,完善售后服务体系,探索建立服务于全省跨境电商企业的售后服务咨询中心,夯实我省跨境电商产业基础,增强发展后劲。

                    执笔:卢成南(中青一班学员)

                         俞顺洪  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副教授、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