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建设是我省“十三五”乃至更长一个时期内走创新发展之路的点睛之笔,肩负着“引领全省、服务全省”的重任。因而,在发展上要把握高起点、高水准:一是要在创新上有大作为,加快形成经济增长极;二是要依托新理念、新产业、新模式、新标准切实带动全省经济转型升级。围绕如何高水准建设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课题组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引入公司制,加快打造上市平台,推进园区运营专业化,广泛吸收社会资本和市场资源,使大走廊建设具备内生的扩张动力。
城西科创大走廊应加快引入园区运营的公司制,其中关键之举在于是加快形成上市平台:一是利于园区管理专业化;二是利于在更大范围内调动社会资本,引导各类市场资源,如大型企业集团、民间资本、专业园区运营商、风险投资机构等积极参与,培育大走廊长期发展的内生扩展动力。
二、立足消费互联网优势,加快发展工业互联网产业,整合两大科技城功能,打造消费端和生产端的大数据共享平台,支撑新经济、新业态的爆发式增长。
得益于阿里巴巴淘宝城,城西科创大走廊在消费互联网产业中积累了巨大的平台优势和数据优势,下一步要在临安云制造小镇的基础上加快发展工业互联网:一是加快形成一批智能制造、机联网、云制造服务平台,二是打造消费端和生产端的大数据共享平台,通过推动需求侧和供给侧的深度融合和变革,培育一批独角兽和瞪羚企业。大数据共享平台的有效建设是整合未来科技城和青山湖科技城两大功能区的关键之举。
三、加快形成一批文创小镇,打造全省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实验基地,依托特色创业教育体系和高校人才优势,加快实现相关创新成果的就地转化和向外辐射。
城西科创大走廊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服务全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是打造“文创+传统产业”的全省实验基地,集聚各类文创企业谋划一批特色小镇,对接省内传统产业集聚区,围绕“创意链-设计链-产品链-营销链”推进文创企业与传统企业、产业的深入合作。二是深化运用“文创+传统产业”实验基地的创新成果,依托人才优势和特色创业教育体系,加快实现就地转化和向外辐射。鼓励浙江大学、浙江农林大学、杭州师范大学等本地高校人才开展针对性的创业活动,不断衍生新企业、新产业,解决产学研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四、加快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众创、众包、众筹”平台,利用新商业模式强化全球创新资源配置能力,探索形成全球人才、资本服务浙江创新的“众帮、众扶”模式。
城西科创大走廊要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加快探索“众创、众包、众筹”等新模式,强化对全球创新资源的利用,切实解决浙江发展中的难题,形成创新的众帮、众扶效应:一是加快形成一批面向传统制造升级的众创空间。二是加快形成一批类似于猪八戒这样的众包平台在线集聚各类专业技能服务商为全省企业面临的问题提供解决方案。三是立足我省民间资本和互联网金融产业发展优势,探索形成一批服务创业的众筹融资平台。
五、强化新型园区建设的示范效应,做到可学习、可借鉴、可复制,通过管理理念、管理制度、运营标准的输出带动全省传统园区改造提升。
城西科创大走廊发展另一重大意义在于探索形成新型园区建设的示范样板,为省内其他传统园区的改造提升提供可学习、可借鉴、可复制的管理经验。建议充分利用浙江省委党校、浙江大学、杭州师范大学等机构及专家资源成立专业性的常设研究机构,长期关注科创大走廊发展,探索新型园区建设内在规律,总结并推广科创大走廊发展经验,为未来大走廊的制度、标准、管理人才输出以及跨区域的园区合作提供有力的智库支撑。
此文为浙江省委党校课题组研究成果,供领导参考!
执笔:徐梦周 经济学教研部副教授
张日波 经济学教研部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