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党校2015年第四期领导干部进修一班二组以“‘五水共治’的基层治理”为主题赴海盐县、新昌县、北仑区等地开展调查研究。本调查报告着重阐述基层治水的“五大经验”,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七条对策建议。供参考。
一、基层治水的“五大经验”
我省实施“五水共治”战略两年来,已经取得了一系列经验和明显成效。
1.“五水共治”的工程体系化。“五水共治”是一个系统工程,而且“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因此,治水工程体系化是成功的前提。
2.“五水共治”的组织体系化。“五水共治”离不开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更离不开公众参与的治理结构。普遍建立了河长制,选派领导干部担任河长。重视市场化机制的引入,均已出现企业包河、乡贤包河、河段认领等社会治水力量。
3.“五水共治”的监管体系化。“五水共治”做得好不好,首先需要有科学的检测和评价。要建立管、办、评分离的机制、有一套赏罚分明的制度。
4.“五水共治”的技术体系化。科技创新是取得治水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根本保障。依然存在“治水不经济”、“节水不经济”。要建立研发、设计、推广、实施等诸多环节的技术保障,真正使治水技术体系化。
5.“五水共治”的制度体系化。“五水共治”既需要牢固树立水观念、水伦理、水道德等非正式制度安排,又需要水机制、水制度、水政策等正式制度安排。作为“上位法”的水制度与作为“下位法”的水制度的结合,形成了完整的“五水共治”制度体系。
二、基层治水的“七条对策”
1.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防止“一刀切”的做法。浙江省的自然地理特征十分复杂,治水切不可“一刀切”。在治水模式上,适宜集中治污的采取集中治污模式,适宜分散治污的采取分散治污模式;适宜生物治污的采取生物治污模式,宜化学治污的采取化学治污模式。
2.坚持标本兼治的原则,防止急功近利的做法。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等总体上属于长线工程。还是要防止一些地方为了完成任务而在短时间内实施“休克疗法”的治水方式,那是行不通的。就治污水而言,岸上问题不解决,水上的问题就不可能解决;排污的源头不控制,河流的健康就难以保障。
3.坚持量力而行的原则,防止不惜代价的做法。对于浙江省最发达的地区,“五水共治”的资金来源是不成问题的。但对于大多数地区,农村治水的财力不足特别是治水设施的维护费用更是一个突出问题。无论是经济社会的发展,还是生态环境的保护,都要坚持统筹兼顾,不能搞不惜代价,要量入敷出,都要量力而行。
4.坚持生态经济的原则,防止绿色不经济的做法。引水工程完全可以建立基于水质水量的生态补偿机制,从而实现“保护生态就是保护生产力”的目的,真正做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效果。
5.坚持治人优先的原则,防止重水不重人的做法。治水的本质是要妥善处理好人水关系、处理人、自然、社会的关系。因此,治水必先立足于“治人”。真正树立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基、生态之要的理念,尊重水、顺应水、保护水;真正树立河流是有生命的理念,保障河流健康;真正树立人水和谐的理念,以水定人、以水定产、以水定城。治人既需要道德教化,更需要制度约束。
6.坚持接力治水的原则,防止“一阵风”的做法。治水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为此,“五水共治”需要省人大通过的法制保障,不论谁担任省委书记,都要将治水进行到底!作为微观经济主体,要树立治水工作代际相传的理念,培育治水下一代,通过在大中小学生中开展治水课程学习、治水主题班会等方式,让学生理解治水、参与治水。
7.坚持联防联治的原则,防止单打独斗的做法。治水必须树立系统论的观点。在“五水共治”中必须妥善处理好上下游、左右岸的关系,坚持统筹兼顾、坚持联防联治的原则。同样的道理,在治水的主体关系上,存在着上下级之间的关系,真正治好水,必须上下齐心,协力治水。
此文为浙江省委党校课题组研究成果,供领导参考
执笔:沈满洪(宁波大学校长、教授)省委党校2015年第四期领导干部进修一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