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主体班次教学研究
党课语言的艺术
发布日期: 2016-03-31 15:09:29 来源: 浙江省委党校 作者: 干部教育研究处

大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的不同,就可能相差二十倍。”同样一个主题,同样是宣讲党的理论、传播党的政策,不同的人、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可能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拙于言语的主讲人即使学富五车,也并不一定受大家欢迎。而善于灵活运用语言的主讲人,往往广受好评。因此,党校老师在讲课中应当重视语言能力的培养。

一、党课语言应当克服的几种错误倾向

一堂缺乏语言艺术的党课往往存在这样的问题:一是语言匮乏,用词老套。主讲人全程念稿子,假话、空话、套话连篇,听众缺乏兴趣,导致听课人要么用脚投票,拔腿就走,要么紧盯手机,低头顾自。二是语调平平,中气不足。好的语言表达要求抑扬顿挫,如果主讲人从头到尾都用同一个频率和声调来讲话,无疑会成为一个效果很好的催眠大师。三是语言啰嗦,杂乱无章。听课人云里雾里,摸不着条理,同时也反映出主讲人准备不充分,思维不活跃,理论修养不足。

二、精品党课语言的特点

    一堂精彩的党课往往具有深厚的“讲功”:

会说理,语言精简。契诃夫曾说,简练是才能的姐妹。言下之意,说话忌讳华丽拖沓的修饰,只有抓住最简单、最根本的东西,才能获得成功。他的所有写作,也是以这个准则创作的。古人作诗、填词、作文时,讲究字斟句酌,精益求精,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经典传颂的诗词篇章。我们也要学此文风、话风,讲话力求精准,言简意赅。习总书记在阐述生态观时,鲜明地指出“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既通俗易懂,又简单明了,为老百姓所传诵。

讲白话,语言平实。《论语》本是儒生所学经典,文言文在中小学教育中也显得艰涩难懂,而于丹教授以干净利落、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其搬上了百家讲坛,落入了寻常百姓家,甚至还掀起了国学热潮。党的文件、思想、精神在传播和解读的过程中更应该接地气,不可太书面化、太学究气。把党的理论讲得朴实,平易近人,老百姓听的懂,记得住,才能得到共鸣,得到拥护和支持。邓小平同志在南巡讲话中提出:“我们讲了一辈子马克思主义,其实马克思主义并不玄奥。马克思主义是很朴实的东西,很朴实的道理。”列宁也强调对人民讲话不要故作高深。习近平总书记在他的系列讲话中摒弃了官话套话,使用老百姓能听的懂的群众语言,始终以他平实的语言风格让人记得住,放在心上。关于要健全权力制约和监督体系,习近平形象地比喻成“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关于改革要勇于冲破观念障碍和利益藩篱,习近平生动地指出“要坚持改革开放正确方向,敢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关于要科学规划城市建设,他用老百姓熟悉的制作面食的方法来作比喻:“遏制城市‘摊大饼’式发展”。

举例子,语言生动。会讲故事的人往往是有趣的人,这样的主讲人往往很受欢迎。讲大家爱听的故事,通过说身边的事来道身边的理。当然讲故事是辅助听众理解基本理论知识,不能本末倒置了,故事讲的过多过滥,听众会当成耳边风,风过无痕,只记住了故事,不记得学到了些什么。讲好故事也是一种文化软实力,这一点也要好好学“习”。习近平在对外出访时讲故事,他在莫斯科国际学院讲述了苏联飞行员抗日牺牲的故事,增进两国人民的友谊,在中阿合作论坛上讲述了阿拉伯青年在中国义乌经商安家实现梦想的故事,诠释两国共同发展。他在国内讲话时也讲故事,比如在北京大学考察时,他给学生讲自己年轻时30里借书讨书的故事,以此勉励学生珍惜读书的机会;在中央党校开学典礼上,给听众讲古人刻苦学习的故事,鼓励大家静心学习钻研。正所谓“讲好故事,事半功倍”。

善聊天,语言幽默。内心自信的人才能在言行上表现出轻松的姿态,进而拉近与听众的距离,能够调动听众的良好情绪,加深听众对所讲内容的印象,使大家在松弛愉快中学到知识。毛泽东主席在1929年为红四军干部制定的《教授法》第六条规定:“说话要有趣味。”毛主席本人的语言亦幽默风趣,意味深长。1958年,在党的八大二次会议上谈辩证法时他是这么讲的:“中国人把结婚叫红喜事,死人叫白喜事,合起来叫红白喜事,我看很有道理。结婚可以生小孩,母体分裂出孩子来,是个突变,是个喜事。至于死,老百姓也叫喜事。一方面开追悼会,哭鼻子,要送葬,人之常情;另一方面是喜事,也确实是喜事。你们设想,如果孔夫子还在,也在怀仁堂开会,他二千多岁了,就很不妙。”这番话幽默诙谐,生动地阐明了生与死的辩证关系。

脱稿讲课,善于结合形体语言。过度依赖讲稿容易照本宣科,也容易陷入“台上一人讲、台下众人听”的老模式。脱稿更能发挥主讲人的讲演能力,并且可以全面掌握台下听众的反映,适时与大家进行眼神、表情、手势等方面的互动。恰到好处地运用形体语言,有助于展示主讲人的理论修养、文明素养、美学教养等综合素质。相比在台上正襟危坐,主讲人不妨站起来,走下讲台,走到听众中间去,跟他们有交流、有互动,让听众看到一个有血有肉的丰富的人,也让他们融入到有情有义的丰富的课堂中。

三、如何提升党课语言的魅力

一是积累。肚里有货,心中不怕。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并不是孤立的,它依附于丰富的学识,有学有识,才能旁征博引,信手拈来。党校的课堂是丰富多彩的,是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管理科学、社会实践等知识融为一体的讲堂,这就要求党校教师不断地积累,在专业领域要求纵向的精深,在其他领域要求横向的广博,向纵深结合的综合性人才迈进。

要储备丰富的语库。高尔基曾说:一定要经常不断地求得语汇的更大丰富,要有更多的形形色色的语汇。汉字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有丰富的语库,才能选用恰当、精准的词语来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意见。要与时俱进,适时更新语库。党校教师要高屋建瓴,站在时代的前列,对于新出现的政治术语要有敏感性,避免使用已被淘汰成为历史的词语,否则会给人留下思想陈旧、观念老套的负面印象。做报告,做讲座,要让听众感受大强大的时代气息。

二是模仿。一个优秀的党校教师也要具备演员的素质,好的演员演绎时声情并茂,让观众置身其中。一堂精品党课也是一场精彩的演出,比如在传达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提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样的振奋人心的目标时,主讲人自身要有热情,有鼓动力,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听众的情绪。

百家讲坛中的各位名嘴语言各具风格:于丹善于用美丽词语娓娓道来;孙丹林自我投入,使听众随她哭随她笑;纪连海肢体语言丰富,跺脚、拍桌子、双手颤抖是常见的事情;金正昆假装一本正经,实则幽默诙谐,全场笑点百出令人捧腹;毛佩琦设定悬疑吊人胃口再引人入胜……每位名嘴都有吸引人的特点,我们在模仿中在博采众长中要创造自己的语言风格。

三是严谨。党课的讲台具有政治性,是个庄重、认真、严肃、规范的场合,我们固然倡导聊天式平实的语言,但讲话不能随心所欲。党校教师说的每一个词、每一句话都传达着党的方针、路线、精神,在这样的正式场合开玩笑也要把握好分寸,否则效果会适得其反。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万一你的失言被曲解、放大和扩散,则有损形象,陷于被动甚至造成政治问题。

课堂上举的事例要有根据,要讲真知灼见,不能人云亦云,模糊不清。军事家克劳塞威茨为了写《战争论》,研究了世界战争史上130多个战争案例,作家蒋勋为写作《吴哥之美》,深入吴哥13次挖掘这个地方的文化。我们研究党史、党建等理论的时候,也要不厌其烦,精益求精,用最正确的语言表达打造权威党课。党课的授课对象来自不同背景,不同专业,受教育程度也越来越高。乱说话、乱举例容易遭受授课对象的质疑,也降低了老师的信誉。而高质量水准的讲话,更容易拉近与授课对象的距离,得到授课对象的认可。

四是灵活。要学会灵活区分对象,基层党校向社区、村、企业等宣讲的机会较多,就要灵活用方言,社会俗语,力求通俗易懂,满足听众的需要。而对于主体班次等知识层次较高的,则要讲得深入、理性,专业性强,让他们觉得不虚此行,这个课听得有价值,这个老师讲得有水平。

要学会灵活区分课程。党校的课程设置以党性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为主,这类课程的语言表述具有政治性、严谨性,则要准确把握中央的意图,合乎逻辑,用词精准,经得起推敲。而党校其他领域的课程设置涉及学科较广,可以充分体现学科特色,既有科学性,又有趣味性、感染性,

我们要牢记毛主席的教导:“现在中党八股毒太深的人,对于民间的、外国的、古人的语言中有用的东西,不肯下苦功去学,因此,群众就不欢迎他们枯燥无味的宣传,我们也不需要这样蹩脚的不中用的宣传家。”深刻领悟这一思想,对于我们讲好党课大有裨益。语言这个工具如果运用得当,能给讲课添砖加瓦,犹如油盐虽非主食,却是让人津津有味的必要佐料。作为据守红色理论宣讲阵地的党校教师,要有古今中外文化的积淀,要学好语言表达这门学问,才能成为受群众认可的合格的红色宣讲家。

(作者:季海燕,单位:杭州市委党校萧山区分校,来源:干部教育研究2016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