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4月,习近平同志亲自决策、精心指导并以省委文件形式总结推广“义乌发展经验”,同年11月将义乌作为全省第四轮强县扩权改革的唯一试点城市。此后十年,省委、省政府又相继发布了10份关于推进义乌改革发展的文件,促使义乌在市场创新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城市功能提升、外贸体制改革、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等方面取得了可喜成果。当前,在新常态下,面对全新的发展环境、任务和要求,需要客观审视义乌发展中面临的难题,依靠改革进一步激发和释放义乌的发展活动与潜力,为全省新一轮大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一、高度重视义乌在全省乃至全国改革发展中的旗帜作用
义乌是全国改革开放30年的18个典型地区之一。2006年以来的十年间,义乌小商品市场由全球最大向最好转型,目前义乌实体市场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网商集聚地和网络商品供应基地。与此同时,义乌产业发展集聚化、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竞争高端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建立了13个国家级产业基地以及世界第二大无缝内衣产业基地,引进了韩国SK、泰国正大等一批世界500强企业,并建立了中国(义乌)工业设计中心等一大批创新平台,初步实现产业发展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十年来,义乌城市国际化水平大幅提升、外贸发展突飞猛进。通过开展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出口猛增,为全省外贸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2012年-2014年,义乌出口对全省出口增长的贡献度分别达65.8%、41.3%、22.3%;2015年和2016年上半年,尽管外贸形势严峻复杂,义乌出口仍分别拉动全省出口增速3.7和1个百分点。目前,义乌创建的“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已在江苏海门和常熟、浙江海宁、广州花都、山东临沂、湖北武汉、河北白沟等地的大型市场推广。
二、当前义乌改革发展中面临的一些难题
1.扩权改革难以满足义乌落实国家战略和改革试验任务的需要。目前“11+1”的管理体制正逐步弱化,一些省级部门因主要负责人变动或有意无意淡化、回避“11+1”管理体制,将原先发文、会议范围包括义乌的均取消。同时,扩权改革在法律主体上先天不足,中央垂直单位没有同步扩权,改革不够彻底。如尽管义乌涉外民商事案件多,但由于受行政层级的限制而无法设立仲裁委员会,人民银行和银监的分支机构级别低,法律定位与实际需求、监管力量与监管任务均不匹配。
2.行政和公共服务资源、要素配置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现行的公共服务力量配置方式主要以行政级别或户籍人口为依据,外来人口的公共服务需求压力很大。如教育方面,每个教师负担的学生数为18.44人,排全省最后一位;治安方面,每万人拥有警力为4.1人,显著低于全国15人和全省12人的平均水平。省里核定到2020年义乌的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总量为169平方公里,而2014年义乌实际上就已突破175平方公里,土地供需矛盾极大。
3.区域之间协调不足导致的利益矛盾影响了义乌对外拓展的需要。作为全省第四大都市区—金义都市区的经济中心和核心城市之一,义乌引领浙中城市群的发展和浙中崛起,成为带动整个金衢丽地区加快发展的重要引擎。然而,由于义乌与周边地区的协调不足,尤其是与金华市本级在政治领导和经济地位上的不平衡,导致了争抢项目、产业趋同、重复建设等问题,阻碍了浙中地区县域经济向都市区经济的转变。与杭、宁、温三大都市圈相比,金义都市区的综合实力存在较大差距。
三、几点建议
一个强大的、充满活力的义乌,不仅有利于引领金义都市区的发展,也有利于彰显“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旗帜作用。为此,提以下建议:
1.在义乌探索开展“省直管县”改革试点,践行“走在前列再谋新篇”使命。建议借鉴国内9个省(区)在36个县(市)开展“省直管县”改革和上海浦东、深圳前海等地做法,在义乌探索实行“省直管县”改革试点。重点是:(1)全面落实“11+1”体制。从制度上明确全省“11+1”行政体制。(2)调整党政领导管理体制。(3)直接明确赋予义乌市设区市经济社会管理权限。(4)以省人大立法形式,赋予义乌设区市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
2.以义乌为试点开展公共资源要素配置改革,在全国发挥探索、示范效应。建议率先在义乌探索开展公共资源要素配置改革,根据经济总量、常住人口、建成区规模等指标而非行政级别配置相应的行政和公共服务资源、要素,并在此过程中努力推动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的改革与调整。
3.发挥义乌独特的开放优势和桥头堡作用,将其打造成“一带一路”的尖兵。以“义新欧”和“义甬舟”两条战略开放大通道建设为核心,西向重点推进“义新欧”班列增点、拓线、加密、提效,并在班列沿线重要城市谋划建设“义新欧”贸易发展带和相应的产业创新带,对接国际经济走廊。东向大力推进“义甬舟”开放大通道建设,支持义乌积极探索建设小商品自由贸易港区,并与舟山自由贸易港区、宁波跨境电子商务综合实验区等合力共建“义甬舟”自由贸易区。
此文为浙江省委党校智库研究成果,供领导参考
课题组成员:
徐明华 浙江省委党校副校长
陆立军 浙江省特级专家、浙江省委党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吴为民 浙江省委党校科研处处长
金国娟 浙江省委党校科研处调研员
杨志文 浙江省委党校副研究员
陶府盛 义乌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
吴伟华 义乌市委党校副校长
周松强 义乌市委党校高级讲师
执 笔:杨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