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主体班次教学研究
学习先进经验 为党校发展注入新动力
发布日期: 2015-08-28 11:51:12 来源: 浙江省委党校 作者: 干部教育研究处

 

 

2015年3至4月,我参加中央党校举办的“党校系统教研与管理骨干进修班”学习。回首这两个月的学习生活,我感觉收获颇丰,启发良多。中央党校不愧是中国共产党培养高层次党政领导干部的最高学府,无论是教学、科研、咨政,还是行政后勤管理都有许多值得地方党校学习借鉴的地方。

第一、以“为党培养‘忠诚、干净、担当’的领导干部”为核心,实行各系统相互耦合的整体教育模式。走进中央党校,深入到其功能活动的各个方面,我们可以切身地感受到,这里实行的是一种整体化的教育模式,其核心就是为党培养“忠诚、干净、担当”的高中级领导干部,解决领导干部的执政信念、执政能力、执政立场和执政安全问题。围绕着这个核心开展教学、科研、咨政、管理、后勤服务等各大功能系统的模块设计和协调整合。因此,整个党校的运行是高度协调统一的,犹如一架精密的机器,各部分各有所能,通过各自功能活动的有效运行来促使党校作为一个组织的共同目标的实现。这种整体化的教育模式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各功能系统的联通、协调与合作,其中包括两个三角关系,一个是教务部门、八部一所和学员管理部门的小三角关系,另一个是教研部门、行政部门和后勤部门的大三角关系,通过这两层三角关系,实现各功能系统的整合与协作;二是工作人员的整体职业意识,即所有工作人员尽管有专业分工,但都有从事党校干部教育的整体职业意识,也都意识到自己在为党校干部教育贡献一份特殊的不可或缺的力量,他们各以其优良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风范影响着来党校学习的学员。学员走进中央学校,并不仅仅通过教学环节得到教育,而是从栖身其中的整个环境受到教育,从环境中所洋溢的党校文化氛围受到熏陶。学员置身于党校,能够时时处处感受到党校教育的影响与力量。这或许就是“熔炉”和“染缸”这些形象比喻的深刻意指。这种强调整体化的教育模式应该是我们的追求。

第二、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不动摇。毫无疑问,学员来党校学习,其需要是多样化、多层次的,那么,党校到底应该满足其什么需求呢?这是一个事关党校教育能否成功的重大问题。在这里,中央学校的态度非常鲜明,立场非常坚定,而且自始至终一贯坚持。早在瑞金时期,中央党校的主要课程就是政治理论教育,教授马克思主义ABC,而不是教人如何打枪、拼刺刀。中央党校曾经编辑过一本《老讲稿》,从中可以看到,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始终是党校教学的核心内容。基本理论教育包括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马列主义是源头,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列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形成的两大思想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通过基本理论教育,把握马克思主义对以往全部人类知识和思维历史的继承性与兼容性,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时代精神,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价值制高点,把握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以及背后的那只看不见的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在中央党校进行党性教育,其基本途径也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因此,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在中央党校占有绝对中心和主体的地位。无论是核心课程、必修课程还是选修课程,都贯穿着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的精魂。通过学习,要求学员把握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人的“论”与“道”,而非“技”与“巧”。这是中央党校教育的最大亮点和最鲜明特色,也是中央党校有别于国家行政学院和其他培训机构,包括部分承担党政领导干部培训的高校之最显著方面,也是中央党校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对比中央党校,各级地方党校的领导与教员对自己到底应该传授什么应该有清醒的认识与自信,否则,就会在学员的多样化需求中迷失方向。

第三、注重中共党史的专题教学。中共党史是中央党校的主干课程。党校不重视党史研究教学,无论从哪个角度都是说不过去的。讲中央党史有三个教学目的:一是通过党史教学了解党的历史,增进党员领导干部对党的政治情感,包括政治忠诚和政治信赖;二是通过党史教学,汲取革命与建设的执政经验和智慧;三是感受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人格风范,增强自身的党性修养。当然,党校讲党史不可能像高校那样作为一门系统课,而是作为专题课,根据当下中国现实的需要,精选一些内容设计成专题进行讲授。如针对党内民主的当下现实,中央党校设计了《朱毛之争与党内民主》;鉴于当下群众路线主题实践活动的需要,设计了《群众路线与调查研究》,等等。这里,党史专题的设计始终有现实的关照,是为解决现实问题而向历史寻求智慧,这一点非常重要。

第四、教学、科研、咨政的合理分工与定位。党赋予党校教学、科研、咨政三大功能。如果这三大功能定位合理,其各自的功能发挥充分姑且不论,三大功能还有相互支撑、相互激励之功效,党赋予党校的职责使命也才能更好完成。从历史上和现实中看,中央党校的教学、科研和咨政三大功能之间的结构是比较合理的,教学是主体,科研是基础,咨政是整个功能金字塔顶端耀眼的明珠,不同的功能活动需要不同的才能倾向。在中央党校,多数人的大多数时间精力放在教学和科研上,这是由党校的主体功能定位所要求的。在扎实的教学和科研功底基础上,再向咨政作出努力。这种咨政努力由于研究人员具有深厚的学养与功底而能够准确把握问题、洞察真实原因、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因而才是真正有价值、起作用的。因此,在中央党校,并不是所有人都在做咨政,而是有所分工;即便是同一个教研人员在自己的教学和研究生涯中也是有所侧重。在前期比较侧重教学和基础性、一般性学术研究;在积累了比较深厚的学养后才开始侧重实践应用性的咨政研究。他们的咨政报告少而精,作用很大,往往能够影响高层决策。由此,我认为:我们不必要求所有人都同时去做教学、科研、咨政三项工作,而是对现有的教研力量进行分类、分工和分段,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做到人事相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一个人同时做三件事,可能都不出色,三个人分别做三件事,就可能事事出色。今天毕竟是一个知识分工的时代,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才能做好。另外,做咨政,可能不是研究人员有什么成果就报什么成果,而是由学校根据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确定若干个重点调研课题,集中优势力量进行调研,提出成果报告,这样或许更有针对性一些,也更有实效性一些。

第五、每周五制度化的《形势与任务》报告会。邀请中央机关各部门领导到党校授课作报告,系统介绍所在领域的全国形势,深度解读相关的政策精神,及时传递中央最新的政策信息,解答学员普遍关心的的疑难问题,学员普遍反映很解渴。我们现在虽然也有类似做法,但略嫌零散,而且是安排在一些班级的教学过程之中,非本班人员一般不能参与听讲。建议能否也规定把每周五上午作为报告会的固定时间,邀请省领导尤其是各厅局领导来党校授课作报告;要求全体学员和教员参加听课。这不失为知省情、接地气的好办法。

第六、注重辅助教育手段的运用。党校教育需要有多种手段,除了常规的课堂教学、现场教学、模拟实训外,还有一些辅助性的教学手段,如“影视教学”。现在,不少党校都有影像视听的设施和场地,它们大多以学员学习之余的娱乐来定位。而中央党校的电影放映则是作为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无论是电影片目的选择,还是放映前的教员引导,都是根据教学的需要精心设计与安排的,并由文化学社会学教研部的专职老师负责,很好地体现了与教学活动、党性锻炼相辅相承的作用。比如在播放《楚门的世界》时,教员就着力引导学员反思乌托邦世界,思考什么是理想的社会与生活;而在播放巴西电影《上帝之城》时,则引导学员思考在城市化进程中如何避免贫民窟现象;结合党性教育,则播放了关于毛泽东和周恩来的纪录影片,学员反映深受教育,效果很好。在这方面,我们学校的“影视教学”可能还有很大的开发和利用空间。

(作者:徐邦友,单位:浙江省委党校,来源:干部教育研究2015年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