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主体班次教学研究
“知情意行”党性教育模式探讨
发布日期: 2015-06-03 16:05:54 来源: 浙江省委党校 作者: 干部教育研究处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党性教育与德育有一定相似之处,将“知情意行”渗透到党性教育过程中,能够促进党员干部“知”与“行”的统一,从而增强党性教育的实效。

去年,绍兴市委党校组建了党性教育教学项目组,项目组主要职责是制订党性教育实施方案,编订专题材料,开发现场教学点,全程负责教学活动。在中青班党性教育模块实施中,项目组尝试引入“知情意行”模式,对中青班学员党性教育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束之以规、善之以行,收到较好效果。

知——专题讲授引导方向,提高学员的党性认知水平。理论上清醒是政治上坚定的基础,我们将理论学习作为党性教育的基础,重点突出党的宗旨意识教育、党的优良传统教育、党风党纪教育。专题讲授包括专题辅导和经典著作导读两个方面的内容,安排了《“之江新语”与为人民服务》、《领导干部要懂规矩、讲诚信、守纪律》等专题辅导,以及《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导读。专题讲授的目的,在于提高学员的党性认知水平。认知是情感和行为的基础,有了正确的党性认知,才会有正确的党性情感和行为。

情——现场教学引发学员内心体验,促使情感转化为信念。现场教学通过特定的场景和意境,培养学员积极的思想情感,让学员在情理交融中产生思想共鸣,引发理性思考。为了更好地整合利用本土党性教育资源,项目组重点开发了体现本土特色的若干个现场教学点,包括“浙东抗日精神”、大禹“治水精神”、为民服务的“孺子牛精神”、梁柏台及其新民主主义司法观、“上旺精神”与“上旺现象”等。另外,还组织学员到省法纪教育基地开展“职务犯罪与预防”的警示教育。这些现场教学的教学内容“可信”,所见所闻都是真实的事例。每一件文物、每一处遗址、每一个事件,都以不容置疑的史实诠释着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高于天、群众利益无小事的思想道德境界和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可以说,关于人生观、价值观、利益观和道德观等方面的教育,都可以在这里找到真实的、有说服力的教育素材。学员身临其境,能够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情感冲击,从而受到深刻教育。情感是一种态度体验,对行为起着激励和调节作用。学员对党性情感的积累多了,就会固化为一种信念,加强党性修养就会乐此不疲。“润物细无声”,是我们开展党性教育所追求的境界。

意——互动交流进行自我反省,规范管理磨练学员意志。坚强的意志,是解决党性修养过程中内心矛盾的力量,是成为一名合格党员的重要保证。磨练学员党性意志的途径较多,我们主要采取自律和他律两种途径。一方面,通过互动交流碰撞思想,引导学员自我反省。互动交流包括举行“把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追求深深植根于思想和行动中”主题班会、交流党性教育感悟、开展“远学焦裕禄,近学杭兰英”活动等,形式上有学员与学员、学员与教师、学员与党校领导之间的互动。学员分组交流党性教育的心得体会,校委班子成员参加并进行指导点评。另一方面,对学员进行严格管理、规范管理。实行党性考核项目量化公示制,通过外部监督来培养学员的党性意志,通过一定的意志努力来养成修养习惯。一个人只要具有坚强的党性意志,锤炼党性也就不会半途而废。

行——深度剖析升华学员觉悟,自觉修行力求持之以恒。项目组先对学员进行“如何撰写党性分析材料”的集中辅导。每位学员对照党章要求和自身实际,撰写一份深刻的党性分析报告,由专业老师进行批阅。学员互相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经受严格的党内政治生活锻炼。加强党性修养,对于党员来说是一辈子的事情。作为党校而言,对学员在党校期间一阵子的党性教育,更多地应立足于提高学员党性认知水平,陶冶其党性情感,锻炼其党性意志,进而促使其在学习、工作和生活各个方面去体现和实践党的性质,用党的先进性纯洁性进行自我教育、改造和提高。显然,这是一个长期的甚至伴随党员终身的过程。党校对学员短暂的党性教育,就是希望在改善学员行为方面能够产生持续的正影响。

总之,“知情意行”党性教育模式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现实意义。知是情的基础,情又影响知的提高,行是知、情、意的外部表现。“知情意行”党性教育模式,既让理论学习和体验式教学有了落脚点,也使党性分析有了扎实的思想和理论支撑,避免了空对空的说教,有助于提高党员素质,党性教育体现时代性、突出针对性、增强实效性的问题得到较好落实。知是行的先导,行是知的目的,知行统一是党性教育的不易旨归。

    (作者:徐志伟,单位:绍兴市委党校,来源:干部教育研究2015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