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钊
党校“姓党”,它既不同于一般的国民教育,也不同于一般的干部教育。党校作为党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其主要任务就是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武装领导干部,提高他们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素养,培养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党性锻炼。因此,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课程应作为党校的主课,这也应是党校教学工作的传统和优势所在。2011年5月13日,习近平在中央党校春季学期第二批入学学员开学典礼上围绕领导干部要重视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进行过阐述,他指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蕴含和集中体现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源和基础。只有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才能完整准确地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才能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去分析和解决我们面临的实际问题,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党校理应顺应形势,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教学工作,帮助领导干部在经典著作中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精华,搞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来源。这对党校教师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抓好课堂理论讲授,实行“灌输”
现在,在党校的教学活动中“灌输”一词总是被视为一种僵化的、不符合时代的、需要被创新的教学方式。“灌输”这个词在许多党校老师心里就是“呆板、死记硬背”的意思,把对学员进行知识“灌输”等同于学员被动的接受结合在一起。其实,这种理解是不科学的。对学员进行知识“灌输”,并不表明学员是被动,只要方法得当,学员“接受”就是主动的。为什么所有的教学单位在开设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课程时采用的都是课堂讲授方式?这主要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教学和其他学科、甚至和一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的教学都不同。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分篇来论证马克思主义个别或部分理论的。首先,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博大精深,蕴涵着极为丰富的思想,这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常学常新的原因了,而这单靠学员们自己去把握是非常困难的。比如,我在进行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专题课教学时选择的是《德意志意识形态》这本书,之所以选择这本著作是考虑到它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思想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但是,这本著作对于一般的党员干部来讲又有一点难度,首先从语言风格上,它不像《共产党宣言》那么通俗易懂,相对的要学术化一些,而且在体系结构上,因为是论战形式的,也没有严谨的结构安排,所以,像这类经典原著如果单靠学员自己去把握是有一定难度的,这就需要教师的介绍和详细讲解。其次,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都有其产生的复杂的历史背景,只有了解了这些背景知识才能更好地或者说真正地掌握文本中所阐述的理论,而这些背景知识正是学员们最缺乏的。像我在讲解《德意志意识形态》这本原著时就首先要向学员解释什么是“意识形态”,然后什么是“德意志意识形态”,而这其中还要结合德国在那个特定时代下的历史背景,以及理论背景,包括从黑格尔到青年黑格尔派,再到费尔巴哈,这一条理论脉络下来,如果不介绍清楚的话,学员听起来就会云山雾绕无所适从。再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在论证其理论时的方法是系统而严谨的,通过分析这些经典著作就能够从中学习到他们分析问题的方法。这也是我在原著课教学过程中特别强调的意义和价值部分,也就是如何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寻找到方法和思路上的价值,就是要发现马克思和恩格斯当时是用什么样的思维方法、用什么样的思路去批判去阐述的。当然,所有这些我们想要学习和掌握的东西,都只能通过加强理论讲授或理论灌输才能达到。
所以,党校教师在讲授经典著作课程时要重点把握三个方面的理论“灌输”:一是要先交代经典著作针对的问题和背景,包括理论背景和时代背景;二是要讲清楚经典著作的核心观点和学术框架;三是要重点指明经典著作的当代价值。使学员通过学习,探寻经典原著的本真涵义,明确在当代现实背景下对于经典著作应该坚持什么,发展什么,怎样发展等实际问题,让经典指导工作,服务工作。
二、调动学员积极性,强调“亲自”
如何发挥学员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党校经典著作教学中的关键之一。这就需要让学员有一种“亲力亲为”的参与感。我们知道,党校学员由于其性质的特殊,不可能有太多的时间把每一门培训课程提前做到预习。但是,对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这门课程来说,则必须非常强调学员对经典著作的亲自阅读,必须让学员亲自去体验经典著作的“原汁原味”。因为只有让学员在阅读原著的过程中领略经典的魅力,只有培养学员研读艰深理论著作并从原著中获得启发的能力,使学员在原有的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及其继承者在原著中怎样提出、阐述和丰富马克思主义,才能真正深化学员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否则在课堂上学员也只是盲目地听、盲目地记,最后听与不听一个样,对课堂教学中的内容理解不了、接受不了、消化不了,无法真正地融入课堂,无法真正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本真涵义。所以,在教师进行经典著作的课程讲授前,应该让学员亲自地阅读将要讲授的经典著作或文章,去了解、掌握学习原著的内容。
但是,一方面,绝大多数学员在平时的工作学习中涉及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机会比较少,有的学员只是参加党校学习后才真正接触这些经典著作;更重要的是,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相对来说都比较艰深,加上中西方语言体系、语境的差异,阅读起来也会感觉晦涩难懂,再有受到一直以来传统教育体制下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死记硬背”教学方式的影响,使得很多学员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有畏难、抵触情绪,不愿意自己阅读。那么,如何帮助学员克服这种畏难情绪,真正做到亲自阅读呢?这就需要党校教师结合教学内容设计一些讨论环节,让学员分享各自阅读学习经典原著的体会,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师生共同分析与讨论,教师及时予以点评。从而使教师能够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课程的教学中尽最大努力调动学员学习原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变学员被动地听、被动地记为学员“亲自”地读、“亲自”地体验、“亲自”地讲、“亲自”地分析、“亲自”地主动参与讨论。通过这样的“亲自”学习,学员对经典著作的理解就会更加深刻、透彻,学习效果也会大大增强。
三、发挥多媒体作用,跟上“时代”
在当今信息网络化时代,党校教学工作特别是经典著作课程的教学中也要十分重视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作用,这是教学方式方法改革的新途径。一般而言,经典著作的内容本身就十分丰富,为了讲解导读好经典著作,教师需要从原著的写作背景、作者生平、经典段落、现实意义等诸多方面进行讲解。因此,一堂经典著作的专题课,需要提供大量的信息。如何解决信息量大、授课时间又有限的矛盾呢?多媒体为经典著作教学提供了可行的载体。多媒体教学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改进,它通过文、图、声、像等信息媒体来体现教学内容。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将所讲的内容运用图表、图像、音像等多媒体手段呈现给学员们,这不仅能够充分调动学员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员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唤起他们探求知识的欲望,同时也能够简单扼要的再现与经典著作有关的文献资料,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理论通俗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使学员们易记、易懂、易接受。比如,在讲到“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历史背景时,我会截取一段《大国崛起》的视频,让学员更直观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德国历史状况;在讲到黑格尔的哲学体系的时候,我会画出一个简易图表,帮助学员理解和记忆。
当然,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并不是简单的将所讲内容复制到屏幕上,不是教师机械点点鼠标就能完成的。毕竟,多媒体只是一种教学辅助手段,在具体地运用中,教师依然还是主体,绝对不能淡化教师在课堂上的言传身教的作用。在经典著作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还是需要围绕所讲的原著的主题思想来发挥多媒体的作用,而且在讲的过程中,不仅仅要点击鼠标,还同时需要运用恰当的手势、眼神,在抑扬顿挫的语音中与学员进行互动。而且,多媒体的制作要精练,不要进行无谓的信息轰炸;要生动,不能只是文字的堆积,还需要恰当的影音资料;要好记,使学员看后印象深刻,记住经典中的理论要点。另外,多媒体教学在优化教学模式的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即不利于学员做笔记,有的学员要么忙于抄笔记而忘记教师的讲解,要么就是不记笔记,专门拷贝教师的课件。拷贝教师课件的同学大致有三种,一是上课认真听讲而无法记笔记的,二是上课既不听讲又不作笔记的,三是经常不来上课的。因此,说到底,要搞好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教学,单靠某一种教学方法是不行的,必须将传统的教学方法与多媒体教学结合起来,既发挥教师在课堂上的言传身教的作用,又能够展现多彩的图文声像,达到综合的课堂效果。
其实,除了需要教师自身提高素质把握好经典著作教学的理论“灌输”能力,充分调动学员的积极性,综合运用传统和多媒体教学方法以外,党校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课程还需要从制度设计上约束学员,制定相应的考核制度,这也是促进学员努力听好原著课的重要因素。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