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情景模拟式教学,是党校将培训目的聚焦提高实战能力、发挥学员主导地位的新尝试。它的设计主要围绕情景模拟的程序、职责和分工而展开,通过参加演练使领导干部学员不仅经历了实战的全过程,而且实现了培训思考的课后延伸。这种教学模式对于激发党校教师的工作热情、发挥个人潜能,调动学员主观能动性、提高教学质量具有很大作用。
本人在开设的领导干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课程中,将课堂搬到了应急演练模拟实验室,把传统的教师授课转变成学员的模拟实战演练,让学员从“被动地听”转变为“主动地做”;从以往解决“是什么”“为什么”的理论学习转变为“做什么”和“怎样做”的实践演练,有效地提高了党校教学的针对性和实践性。这项课程分为三个步骤。
课前——培训情景的构建和《演练手册》编写
首先选取突发事件的典型案例,并按照其性质划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安全、社会安全等不同的类别,按照每一类灾害事故的特点设置模拟演练的环境(模拟试验室),然后根据每一类灾害事故危机处置的需要编写相应的《演练手册》。这样,一方面使学员能够置身于接近真实的客观环境中,同时可以使学员在模拟演练中实现规范化操作,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演练手册》大致包括:参与处置人员的分工与职责、灾情观察、灾情分析、灾情处置等内容。在分工与职责的部分,《演练手册》对参加培训的人员构成(包括总指挥—各应急处置小组—救援部门—现场救援队伍等)做出统一部署,并对各自在事故现场的职责(包括指挥职责、协调职责、治安职责、物资保障职责、疏散安置职责、医疗救护职责、信息发布职责等)分别作出明确规定;在灾情观察分析部分,介绍了观察分析的方法和判断标准;在灾情处置部分,提供了应该采取的手段和途径,从而完整地展现了危机处置的全过程。
这些基础工作使得危机处置进入到一个规范化的管理程序中,学员在模拟演练中只要找到自己的位置,便可以迅速进入角色,进而开始规范化的操作,最终顺利完成任务。
课上——领导干部学员实战演练
静态情景环节。也称作静态演练,即学员首先阅读《演练手册》,在一定的时间内迅速熟悉工作范围和流程。
动态情景环节。学员在这个环节中,将按照《演练手册》中规定的各自分工、职责,独立完成应急处置的整个流程,在实践的过程中形成应急处置意识,积累相关经验。
评估总结环节。情景演练结束后,学员对自己的实战演练进行回顾分析和总结,并对应急处置的效果进行自我评估。
教师分析点评环节。在学员实践演练和自我评估基础上,教师进行整体分析评估,对学员中优秀的处置方案作为经验公开分享;对演练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归纳分析和及时纠正,使学员在有限的时间内自觉完成由感性认识到理论认识的升华。
课后——软件设计和《演练手册》的完善
学员都是来自不同部门的党政干部,大都具有丰富的领导工作经验。在模拟演练中,很多学员的处置意见很好地补充了培训软件和《演练手册》的内容,教师们将其及时地吸纳为课件的优秀案例,为以后的培训提供经验和多种选择。
模拟演练中也常常发现很多意料之外的问题,能够反映出培训软件和《演练手册》中的不足及漏洞。教师们及时地记录下来,课后迅速补充上有关内容,使得设计的模拟软件和《演练手册》日益完善,从而达到培训的效果越来越好,越来越接近实战的需要。
随着社会生产、生活的发展,各种突发事件也呈现出更加复杂化的趋势。因此培训软件的设计及《演练手册》的编写也要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不断地改进、调整和补充、完善。这对教师的要求和压力也明显地增加,需要党校教师以极高的责任感不断地努力,攻坚克难。
总之,“情景模拟式教学”是将课堂变成事件发生的现场,使学员亲身经历从案例发生、发展到结束的全过程并参与其中,从而实现了提高实战能力和应急管理水平的教学目标。当然,在整个演练培训中,教师始终扮演着总导演的角色,把握和控制事件处置过程的有序开展,并详细记录授课任务落实情况,为课后的总结评估以及未来课件的设计和完善做好积累工作。通过情景模拟式教学课程的推动,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实现了教学相长、学学相长的目标。
作者:杨静美 单位:天津市委党校 来源:学习时报2014年5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