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城市基层党组织能否整合社会各方力量,统筹协调党内、党外意志表达和多元利益冲突,齐心协力共建和谐社会,这是当前基层党建工作所面临的重大挑战。宁波北仑区通过构建“区域和谐共建理事会”这一平台,突破党建工作侧重于党内循环的局限性,有效的实现了基层党组织对区域范围内各种社会力量的整合和领导,为地方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政治核心作用走出了一条新路。我校胡承槐教授、王侃副教授经过半年多的跟踪调研分析,认为北仑以构建“区域共建理事会”为抓手的党建经验,很有典型意义和推介价值。
一、构建区域和谐共建理事会,创新基层党的领导方式
北仑区位于宁波市东部,陆域面积585平方公里,2007区内户籍人口32.57万,外来人口约38万,有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宁波保税区等4个国家级开发区(保税区、出口加工区)。这里经济发展水平高,非公经济组织林立,人口成分复杂、城乡交融成度高,各类社团组织发育相对成熟,多元化的利益诉求较为明显,民众的民主意识、社会公共事务和政治事务参与意识较强;但是,另一方面,城市社区、农村社区、企业、社团、本地人口、外来人口交织,各种利益诉求的矢向各异,社会矛盾凸显,社会秩序的有序性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此相对应,传统的“单位”组织体系的行政功能、社会功能则逐步弱化,党的基层工作也出现许多空白地带,基层党组织的社会动员力、影响力受到削弱,核心地位面临挑战。
北仑区委、区委组织部向来重视党建工作,各项工作开展得有条有序,比如在非公企业普遍建立党组织,建立流动党员管理网络,成立党员服务中心,构建党建工作“三级联动”机制等等党建工作都推进得有声有色。党建工作在这一方面的推进无疑是有成效的,比如对党员队伍的管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然而,从更高的要求来看,还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为上述党建工作的进展,基本上限于党内的建设,而在党与党外的关系方面则着力不多,比如如何加强党对各种社会力量的领导,如何整合社会各方的势能,调动党外各方面的积极性,协调党与党外各种意志表达和行动的差异性,尤其是消弥各种多元利益冲突,实现民众社会公共参与和政治参与的愿望,并不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为突破党建工作侧重于党内循环的局限性,北仑区委、区委组织部解放思想、顺应形势,在党建工作“三级联动”的基础上,积极筹划,推动基层党组织构建“区域和谐共建理事会”,并以此为平台,有效地实现了基层党组织对区域范围内各种社会力量和政治能量的整合和政治领导,为地方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政治核心工作,团结和动员各方社会力量共创和谐社会开出了一条新路子。
二、“区域和谐共建理事会”组织构架与作用发挥
北仑的“区域和谐共建理(议)事会”于2007年5月发韧于朱田村,8月初成形于新石契 街道高塘农村新社区,规范于10月的北仑区委下发的[2007]57号文件。现今全区已建成朱田、高塘、九峰、芙蓉、兴岙、蔚斗、百合等“区域和谐共建理事会”46个,覆盖了全区实行区域化管理的农村社区、城市社区、工业社区和混合型社区。
区域和谐共建事理会作为区域自治管理的议事、协作、协调、协商组织,同时又是基层党组织整合基层社会资源的平台和党组织领导社会力量的载体,其共性是由区域性党组织发起,在平等协商的框架下,吸纳区域内相关经济、社会组织以及流动人员等群体的代表作为理事会成员。理事会一般设秘书处,负责日常事务,与党员服务中心合署办公,秘书长由区域党组织主要负责人担任。理事会按照“以党建促共建、以共建促和谐、以和谐促发展”的工作思路,以党员服务中心为主要平台开展工作:(1)定期协商区域社会公共事务,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条块结合、共驻共建的工作机制。(2)积极动员和组织区域各类单位(组织)参加区域性、社会性、公益性、群众性活动,引导区域各类单位(组织)积极参加区域两个文明建设,促进区域和谐发展。(3)负责反映各理事单位的意见、要求和建议,及时做好区域内各单位各群体之间、本区域和上级党委、政府以及其他相关单位之间的沟通、协调工作,处理好各方面关系。(4)整合区域党群资源,共同推进区域的党、工、团、妇等组织建设,动员社会力量共同贯彻落实好党委、政府的各项工作。
各理事会在具有上述共同点之外,还各有着自己的特性:
高塘农村新社区的“区域和谐共建理事会”具有一定的典型性。该理事会在高塘农村新社区区域党总支的主导下,由高塘片区8个行政村和18个规模企事业单位自愿发起组建,目的是为加强党的领导,消除党建工作的空白点,充分调动各方力量共同推动高塘片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区域一体化发展,加快城市公共服务、公共管理、公共设施建设向农村延伸的步伐,积极探索“共驻共建、共建共创、共创共益”的发展模式,努力构建三个文明共创、区域事务共管、区域稳定共保的区域化自治管理工作格局。和谐共建理事会的成立,标志着高塘区域的管理由政府行政推动为主,逐步向党组织领导下的区域自治管理方向拓展,是北仑区在新形势下破解党建工作对象、范围、形式和基层区域管理难题的体制创新。高塘片区的“区域和谐共建理事会”具有涉及空间范围大、民间色彩浓、功能定位明确、共建资金充足等特点。
朱田片区“区域和谐共建理事会”的特点是:第一,以村为单位,区域和谐共建理事会仅限于覆盖朱田村;第二,它是作为基层党建工作的一个操作平台,并以在民政部门注册登记的社会团体的方式存在,理事会由村两委、30家企业、2名外来人员代表、1名联点民警等理事会成员单位和理事会成员组成;第三,理事会的日常工作由区域党总支主导,书记担任理事会会长,5位规模企业和区域内有影响力的理事担任常务理事。第四,理事会作为区域发展的协商机构和决策的辅助机构,区域内涉及两个组织以上的公共服务、综合治理、环境整治、重大矛盾协商等问题均提交理事会讨论解决。而区域内拥有一个城市社区居委会、两个村自治组织和65家企业的百合社区更多体现了区域化管理模式下的城乡一体化的工作思路。其他个区域的和谐共建理事会也各有各的特点。
三、北仑“区域和谐共建理事会”建设的意义与启示
(一)意义
1、突破了党建工作在党内循环的思维框框
传统党建将党建工作的重点放在党内无疑合乎党要管党的基本准则,但是这并不排除将党建工作向党外延伸。将党内建设与党外工作加以通盘考虑、统筹运作,通过“区域和谐共建理事会”这一平台,实现党内党外一盘棋,将党内事务与党外事务串联起来,将党组织的自身建设与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执政基础作用有机结合起来,党内党外共同协商,共同应对各种新问题、新挑战,是解决基层各种矛盾的好办法,也是新时期基层党组织在和谐社会构建中发挥作用的有效途径,在基层党建中有着普遍的推介价值。
2、为基层党组织实现其政治领导功能提供了一种有效的组织机制
随着市场化、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升,各种独立的法人组织、社会组织大量涌现,如何保证基层党组织对区域内新情况、新问题有透彻了解和把握,并将区域内各种社会力量紧密地团结、组织在党的周围,形成一种有序的政治力量,实现党对这些社会组织的有效的政治领导功能,展现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这是党的基层组织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所面临的重大政治考验。北仑“区域和谐共建理事会”的创新实践,其最大的政治意义就在于它为我们基层党组织对区域内各种社会组织实现有效的政治领导开创了一种极好的范例,无论组建党组织与否,党的工作都能通过“和谐共建理事会”这一平台,合情合理合法地延伸到社会基层的各个单位和社会群体之中,基层党组织发挥领导作用有了现实的途径。在“区域和谐共建理事会”这一形式中,既高度体现了基层党组织的意志和领导作用,又激发了区域内各类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公共事务的积极性,反应了各方的利益要求,融合了他们的利益共同点,消除了各方利益和意志的分歧,初步实现了从区域管理向各方共同参与的区域治理模式转变。换言之,“区域和谐共建理事会”是实现党的政治领导与体现基层民主的一种有效载体、组织机制和制度安排。
3、为实现区域内的社会和谐开辟了一条新路径
基层小区域的社会和谐是整个社会和谐的基础。虽然基层小区域的和谐主要依赖于基层政权强大的行政功能,但是基层政权的能量毕竟不是无限的。在基层尤其是城市化过程中的城乡结合部、城中村,其社会复杂性前所未有,许多新问题、新矛盾仅仅依靠政权的行政功能无法得以妥善解决。“区域和谐共建理事会”的一项重要功能就在于它能有效地弥补基层政权行政功能的不足。比如,高塘新社区在讨论社区发展规划过程中有一个三产地块的安排涉及到大同村和大树村二村的整体和长远利益,如果依照行政方式由街道和社区直接安排,既欠公平亦会留下大量的后续问题,而通过理事会这一平台,则使村与村之间的事务有了一个共同协商的制度化平台,从而使得问题得到公平而又快捷的解决,且不留后遗症。同样的例子还有,芙蓉社区有个大池塘,多年来污染严重,街道、社区都曾出面协调,但都得不到妥善解决,而在区域和谐共建理事会上,由于各方都得到了尊重,不论是企业、村里还是居民都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协商,各方主动在利益上退一步,义务方面多承担一点,很快商议妥当,各方协同治理了臭池塘。总之,凡涉及区域公共事务之类的事,诸如街区容貌、区域治安巡逻等等事务放到区域和谐共建理事会上加以讨论,相对说来,比较容易达到共识,并得到落实解决。故而我们认为这是构建区域社会和谐的一条有效路径。
(二)启示
北仑“区域和谐共建理事会”的创新实践,给我们的主要启示有:
1、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发挥党组织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是基层党建发展的重要方向。
随着市场化、社会多元化和民主化进程的发展,党的建设尤其是基层党建应围绕加强党的领导这一中心环节,积极探索新路径、新形式,超越过度依赖政权力量展现政治领导力的传统方式,以民主的方式展现基层党的政治影响力,进而保证贯彻和坚持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加强对各类社会组织的联系,引领各方力量共建和谐社会。
2、基层党建设应着力于将党内事务与党外事务有机的结合起来统筹考虑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基层党的建设应着力于将党内事务与党外事务有机的结合起来统筹考虑,不仅要考虑到党内的意志诉求,更要考虑和照顾到党外各方的意志诉求和利益要求,不仅要动员和激励党内的积极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更要动员和激励企业、各类民间社会组织和广大居民的积极性,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推动党的建设、党的领导功能向社会各领域的纵深地带发展。
3、基层党组织建设应因地制宜,与本地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正如北仑在全区推广“区域和谐共建理事会”实践经验那样,各理事会都会依据本区片的实际情况,架构理事会的组织结构,确定自己的工作重点,筹措相应的活动经费。我国是一个虚心好学的国度,但在学习的过程中,却往往是简单模仿的多,因地制宜进而再创新的少,这是很多好的经验在推广过程中走样,达不到预期效果的原因之一。故而,我们认为,北仑“区域和谐共建理事会”的实践经验,很值得我们推介、借鉴、移植,但在学习这一经验的同时,应抓住本质,应与本地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胡承槐,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主任、教授;
王 侃,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副教授。)